以下为《为思维而教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
回忆自己刚刚踏上三尺讲台时,最怕学生提出问题,因为自己不会回答,下不来台,一节课只要自己能顺下来,就认为已经圆满完成任务。现在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经验,不怕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又不来电,任你怎么说,始终用淡定默然的眼光看着你,我真的是很无奈……这个暑假有幸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授、博士郅庭瑾所著的《为思维而教》,我受益匪浅。作者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在作者看来,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知识与思维之间,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找到了通向美德的通途,才能够转化成为人生智慧的力量。因此,走出传统教学阴影的出路在于对知识和思维要有一个合理的态度,只有善于思维的人,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我将书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一个成功的教者,不在于他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在于他教会了学生思维,“为思维而教”。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我必须做好“两个转变”。
一、“为思维而教”,首先要改变我的教育理念,改变我的思维。
“为思维而教”,首先改变我的思维,改变我的习惯性思维,改变我的“心智模式”。我可以不断地反问自己:我是否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的学生,我是否愿意宽容所有学生的错误,我是否打算过多地“绑架”学生的思维,我是否害怕学生个性的思考。传统的教学向来被认为是传递知识的事业,我或多或少沿袭着这种“传递教学观”。而所谓的“双基训练”——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训练,更是成为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乐此不疲、出奇制胜的法宝。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传统的教学观,就在于我们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过多地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精神空间。其实,知识本身并无价值,知识至多不过是“问题解决”的工具。任何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生它的价值。因此,以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使用知识”“欣赏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思维而教”,教给学生思维,成为我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
二、“为思维而教”,如何教给学生思维?
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的确,我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被忽视,长此以往,何谈教育智慧呢?毋庸置疑,思维教学对于大部分时间用于在校学习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高质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力和创新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以何种方式外显?思维是否可教?哪些教学内容有益于思维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观察所任教班级学生后发现:在同一个班级共同学习了两年的同学还是各自保持着自身的特点,有学生精通于乐理和歌舞,有学生擅长解答数学知识,有学生喜爱文学诗歌,还有学生是篮球运动的狂热爱好者。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对于智能的诠释:智力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不存在哪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勇气是在你看不清前路是荆棘还是坦途时,依然坚定前行。所以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也该有敢于改变的勇气,当教师的“心智模式”变了,当教师的思维模式变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心智模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更好发展,教育一定会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活动!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莎士比亚说,有得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了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会选择勇敢、坚定地走下去,做一名教师勇气再次描绘更鲜艳的教育生命原色。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为思维而教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由用户“shuangfeinalan”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