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心理知识内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医生张立人指出,自残行为是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复杂作用之下产生的最终结果。 据估计,在一般族群中,有4%曾有过自残的经验,1%达到严重程度。在求诊精神科的自残族群中,70%割伤自己的皮肤,可能是手掌、手腕、手臂或大腿等等,其他常见的方式包括撞头、捶手、香烟烫、绝食等等。 父母要求过苛的孩子容易自残 当看到家人、朋友出现自残行为,首先要问:是什么样的动机造成的?根据国际精神医学界,自残行为大致归纳为七种动机:
调节情绪
这是自残者最常想达到的一种效果。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求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注意。
自我惩罚
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影响人际
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标榜独立
当对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亲密伴侣要求分手、老板要炒自己鱿鱼,这时出现的自残行为是为了表达独立自主,显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对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抵抗解某某
解某某状态(dissociation),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自残者心理有困扰
抵抗自杀
这项功能乍听吊诡,其实也合理。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个程度,自残者可能考虑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如果以自残来减轻某部分负面情绪,就可能远离自杀。因此,自残或许是自杀的保护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确有心理困扰,必须积极面对与处理。
追求刺激
人体受伤时,脑部同时分泌“脑内啡”(endorphin),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有时候,自残也会引发像坐XX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青少年集体公开割腕,常常是用这种自残行为,一同追求快感,并借以建立同侪认同。 伤害身体会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这里的“心”,可能就是上述七种心理原因之一。 面对自残者,其家人和亲友应将眼光从不痛的伤口,转移到会痛的心,找机会倾听自残者描述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支持他的情感与想法,陪伴他们用正向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不仅不愿意和我们做家长的沟通,还总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伤害自己,我们看了太心疼了……”“虽然她才刚上初中,但她用小刀割伤自己已经很久了。每次她换衣服都会看到她手腕上新的和旧的伤疤,有时因为伤口太新,都没办法穿长袖衣服,因为会摩擦。我会偷偷拿走她的小刀,但她第二天就会在学校小卖部买个新的……”
出现自虐倾向,说明这种自虐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偶然突发的,它必然有一个慢慢滋生不断持续的过程。人为什么出现自虐?明明知道自虐是在伤害自己,却还要刻意为之,这究竟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或者说,当孩子自虐时,他自己心理又得到了什么样的满足?
首先,孩子选择自虐而不伤人,说明孩子内心本质还是是善良的,他宁愿去伤害自己也不愿意伤害别人。
其次,当孩子自虐时,肯定是因为心中极度的痛苦无法得到释放,对自己的一种憎恶远远大过对这个世界的恶意,这就是孩子自虐时的基本心理。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最终问题就是: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残、自虐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这不仅仅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还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让孩子认清自残的危害,才能改变这样的行为。
2.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好事,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孩子要允许自己不完美,即使做的不够好,也不用否定自己,不能沉溺在负面情绪中走不出来。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自己,并审视自己是否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
3.以身作则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很多行为都能折射出父母的言行,如果父母是一个容易情绪激动并且有过激行为的人,孩子也会有样学样,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正确的行为。你家的孩子有过自残行为吗?你又是如何引导和教育呢?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心理知识内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心理知识内容由用户“stkelvinlee”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