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22《孟子》三章教案》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22《孟子》三章教案

以下为《22《孟子》三章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2 《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

4.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某某,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们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 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文言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四、课文讲解

小组合作探究:

1.读完全文,你能说说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形象吗?

交流、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某某、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文中孟某某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交流、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交流、明确:孟子认为公孙某某、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今天我们还需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吗?

交流、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五、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六、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重点字词: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某某/举于/士,孙某某/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1)通假字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读bì,通“弼”,辅佐 )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古今异义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某某:这。今义:判断动词。)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某某: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 (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1.指名读第1段。

(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齐某某2段。

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课堂总结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而掘井”。

四、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背诵两篇课文。

2.·》本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样的主张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他提出了“行仁政”,孟子一生满腹经纶,孟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及《孟子》介绍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释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4、用自己的话说说“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渡:先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及节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节奏。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渡:会读了吗?真的?给同学们增加点难度,我们都知道古人写的文字是没有句读的,就像屏幕上的一样一样的。谁有勇气先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来读一读。请学生评。

渡: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五)、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疑难的词、了解不了的、落实不了的、难的句子做上记号,提出来在小组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待会儿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重点分析 “故曰”中的“故”旧的——温故而知新?????《论语》

缘故——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公问其故《公输》

故意——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所以——故五月渡泸、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寡助之至”中的“至”??到——过中不至 《陈太丘与友期》自始至终、至死不渝

感人至深、至高无上、如获至宝、至理名言——极、最

(六)、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渡: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后,相信同学们看懂文章的大概意思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争中需要

防守——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七)、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

(八)、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九)总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为《22《孟子》三章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2《孟子》三章教案由用户“yinjiea”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8-27 06:59:33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b3/5d/99662.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b3/5d/99662.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