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齐桓晋某某某某》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齐桓晋某某某某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在翻译的基础上读懂文本。
2.疏通文意,领略孟子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
3.梳理全文内容,理清孟子论述的步骤。
4.深入体悟孟子在这次对话中所体现的思想的光/辉和精神的可贵。
【学习重点】
在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和论辩特色。
【学习难点】
先秦散文的简约和孟子曲折论辩(对话)的特色,可能带来文意的理解和思路把握的难度。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_**号称强国,齐某某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某某身边供职。于是,孟某某在一次齐某某问有关齐桓晋某某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某某某某》。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解题:
“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某某”
“晋某某”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某某某某”
这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二)梳理知识点:
1.闻、徒、道、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王;
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谈论“王道”。
2.何如、王、保民而王、御、若、之、衅、觳觫、若、就、然则、与、易、识、诸、爱、固、诚、褊小、爱。
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某某能够做到。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劳无功。
3.徒手擒贼、家徒四壁、徒步前往。
若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某某?
(4)天涯若比邻、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之
(1)牛某某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庖厨、说、忖度、乃、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许、形。
剖析齐某某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为齐某某指明努力的方向。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此乃大丈夫也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诚
(1)帝感其诚
(2)臣诚知不如徐某某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三、快速回看课文,思考:孟子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
1.“臣未之闻也”巧妙岔开话题;
2.抓住齐某某“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其/具有“保民”的基本条件,拉近与齐某某的距离。增强故事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的一组比喻和“挟泰山以超XX”“为长者折枝”的一组对比性的比喻反复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使得说理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某某。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9.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齐桓晋某某某某》 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齐桓晋某某某某》 教案由用户“wubugui”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