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语微子篇讲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论语》微子篇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竭力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孔子说:““殷朝有这三位仁人啊!”
本章提及三个历史人物,分别是比干、箕子、微子。传说纣王无道,比干力谏,却被挖心致死;箕子也劝谏纣王,却被贬为奴隶;微子知道无法规劝纣王,于是选择离去。孔子说:「这是殷商王朝的三位仁者啊。」
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比干谏而死,箕子为之奴,微子去之,但《论语》的顺序却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这个顺序源自《易经》——《易经·明某某》的爻辞就是这个顺序。
一般认为,《明某某》的初九「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六二「夷于左某某,用拯马壮」、六四「入于左某某…于出门庭」等爻辞描写的都是微子离去时的场景,而六五「箕子之明某某」则明写箕子。所以《易经·明某某》的顺序就是微子、箕子、比干。
《论语》陈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完全符合《易经·明某某》的顺序,一方面说明孔子对文某某、周公的继承(爻辞为文某某、周公所作),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的操守和志向
柳某某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某某担任掌管刑罚的官,被罢免了很多次。有人说:“你不可以离XX国吗?”柳某某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家园呢?”
柳某某当法官,屡次罢官。有人建议他:「为什么不离去呢?」柳某某说:「如果我坚持直道,到哪都是罢官;如果我不坚持直道,有何必离开祖国呢?」
「直道」一说,在《论语》里反复出现,比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比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中的直道,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正直之道」,或许《说文解字》中的「直,正见也」更接近答案,为慎重起见,这里不加翻译。
《论语》为什么要举柳某某的例子呢?柳某某是鲁国的先贤,孔子既推崇他,又批评他;柳某某的两难境遇,孔子同情他,又不同意他。柳某某选择无论如何留在鲁国,但孔子决定离去。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某某,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某某。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某某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某某而高于孟某某的规格来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如果让你享受季某某那样待遇,我还做不到,我准备给你低于季某某高于孟某某的待遇。」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于是,孔子离去了。
要明白这段话,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季某某、孟某某?季某某、孟某某、叔孙氏是鲁国的三个家族,因为他们的先祖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合称「三桓」。
三桓的势力很大,已经僭越了鲁君的权力(这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及)。鲁昭公为了收回君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却最终被三桓赶出了鲁国。鲁昭公流亡齐国,最后客死异乡,终身未归。在这次动乱中,孔子带着弟子前往齐国,并受到齐景公的款待。
在鲁国,季某某是执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孟某某、叔孙氏的地位都要低一些。所以齐景公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无法任命孔子为宰相,但也比普通臣子地位尊贵。
但齐景公的想法遭到了宰相晏婴的反对,晏婴认为:孔子奉行的周礼繁琐而不切实际,齐国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之策,而非消耗国力的繁文缛节。齐景公随后改变了主张,并通知了孔子,孔子
只得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某某。”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于是孔子离开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八士」》指出,簋的铭文提及了周某某,原文如下:
子,壬辰彡,咸播王某某
作父辛某某,才十月
惟王八士,听用祀彡
看来,周某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簋铭文及《逸周书》《论语》等典籍都有记载,虽然事迹不详,但应该是周朝的开国功臣。
至于,《论语·微子第十八》将「周有八士」作为最后一章,也并非无缘无故。《微子篇》第一章是「殷有三仁」,但这三仁的结局都很悲惨。
两相呼应,「殷有三仁」代表了王朝末期,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真实遭遇;「周有八士」则是王朝开端,有志之士大有可为的美丽寄托。现实虽然残酷,但不影响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以革命乐观主义的姿态面对之。
本文选自拙作《论语三反——举一反三学论语》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论语微子篇讲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论语微子篇讲课稿由用户“asdasdqwe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