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数学第一单元 1 长度单位 教案 共四课时》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数学第一单元 1 长度单位 教案 共四课时

以下为《数学第一单元 1 长度单位 教案 共四课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 长度单位

/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难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介绍了用庹、b煤徒懦ぷ魑饬砍ざ鹊ノ坏那榭觯捎谟萌松硖宓囊徊糠肿鞯ノ唬涞ノ坏氖导食ざ炔⒉煌骋唬饬拷峁芸赡懿灰恢隆=萄保XXXXX醚浞痔寤幔砸⑵淙现逋唬佣寤嵬骋怀ざ鹊ノ坏谋匾浴=淌箍梢匀醚私饫飞显嬖诘钠渌ざ鹊ノ唬飧龉滩唤龊苡腥の叮猩羁痰氖XXXXX⑸缁嵫XXXXX壑?当然这里不强制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教学“米”的认识也应如此。

3.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对长度估测的基础上,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估测。如:课桌的宽是60米还是60厘米?方法一:一张课桌的宽还不到1米,所以不可能是60米;方法二: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测出10厘米的长度,再根据10厘米的长度估测出60厘米的长度,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因此是60厘米。千万不能简单地判断,不是60米就是60厘米,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也不利于后面长度单位的学习。

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例1、例2、例3,完成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和P8“练习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某某?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某某、矮多少吗?

师:“高某某”“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

师:观察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b谩?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b米鞯ノ涣恳涣靠巫赖某ざ取?/p>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b茫?/p>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b谩?b谩?/p>

师:老师量了只有3b谩N颐橇康亩际峭目巫溃裁戳康慕峁灰谎兀?/p>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b玫某ざ炔煌饬客晃锾宄ざ鹊慕峁簿筒煌恕?/p>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来指指看?

【学情预设】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2)用手比画1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可以边想边用手比画或画一画1厘米的长度。

(3)寻找身边的1厘米。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师小结: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教师板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从刻度0到刻度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探究测量方法。

(1)从刻度0起量纸条的长度。

师: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画一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完善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师:大家看一看,这样量对吗?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课件呈现错误量法)

/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是对的,有的学生可能说是不对的,让说不对的学生说明理由。

课件呈现正确量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某某,量时要按紧尺子。

(2)从非0刻度起量物体的长度。

师:如果尺子前面部分断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们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量法。

【学情预设】经过讨论,学生知道:把尺子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用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量数学书封面的边的长度。

师: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先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然后量一量,看大家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

(1)学生独立活动。

【学情预设】测量时有的学生可能还是没有对准尺子上的刻度0,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还有当尺子一次测量不够时,要指导学生分次测量。

(2)师生反馈评价。

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测量方法进行整理。学生可能会汇报自己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也可能提出测量时出现的困难(如尺子不够长等)。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在测量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完成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

【学情预设】铅笔的左端对齐刻度0,右端对齐刻度8,所以铅笔长8厘米。

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时看数据的方法。

2.课件出示习题。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这两张纸条,它们分别长几厘米?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开始时只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说纸条长几厘米。要引导学生观察:一张纸条的左端是对着尺子的刻度0,另一张纸条的左端是对着尺子的刻度1。

3.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1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先测量,把测量的结果填到上面,再估计。要引导学生先估计再测量。

4.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2题。

【学情预设】学生会测量,但是量的部位可能有些不准确。注意让学生看图并给出正确示范。特别是1b玫某な侵兄赣氪竽粗刚趴某ざ龋徊降某な乔敖沤偶獾胶蠼沤偶獾某ざ然蛘咔敖沤藕蟾胶蠼沤藕蟾某ざ龋皇乔敖沤藕蟾胶蠼沤偶獾某ざ龋膊皇乔敖沤偶獾胶蠼沤藕蟾某ざ取?/p>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某些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 1厘米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例4、例5,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中第3、4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探究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长的绳子(若干根),5米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实践体验,认识1米

1.认识米尺。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

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

2.感受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1米。

(2)在身高中感受1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某某?

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

同桌之间互相判断。

(3)在生活中感受1米。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长度、讲台的高度等。

三、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厘米

1.课件出示学习单。

师:同学们,拿出我刚才发给你们的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长的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

师:你们量了几次?

【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用2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5次。20+20+20+20+20=100(厘米)。

预设2:我们用30厘米长的尺子量了3次后,还多出10厘米。30+30+30+10=100(厘米)。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发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学情预设】1米和100厘米是相等的。1米=100厘米。

2.验证并总结。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验证上面的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发现米尺和学生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米尺上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一样长。再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从而验证米和厘米的关系。

【学情预设】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师小结: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板书)

四、动手操作,用米尺量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根绳子,请两名同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拉开。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绳子的长度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听清楚要求了吗?请注意,开始!

学生活动。

师:绳子拉开的部分有1米吗?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检验一下。(学生检验)

师:游戏继续,请两名同学继续拉绳子,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2米的时候喊停。开始!

学生活动。

师:现在拉出的绳子有多长呢?谁会用尺子来测量一下?其他同学观察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继续拉长,请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3米的时候喊停。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注意在中间衔接处是否做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如果有的学生用卷尺来测量,教师应适时地对尺子的种类进行简单介绍。

师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刻度0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完善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五、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1.操作性练习。

(1)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台面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

【学情预设】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因为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活动后交流。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测量门的高度呢?为什么同样是测量物体的长度却用不同的工具呢?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2.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做题时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参照物比较,然后确定长度单位。

3.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3、4题。

【学情预设】第3题推算较难,只要能估算出结果即可;第4题可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长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人平躺在椅子上),再判断。

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1米=100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动手做、动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1m=100cm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6例6、例7,完成教科书P5~6“做一做”和P9“练习一”中第6、7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可测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的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量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具袋中放有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弯曲的吸管,铅笔,绳子,弯曲的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师:(出示一根弯曲的绳子)同学们,谁来量一量这根绳子的长度?

指名学生上台测量。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他是怎么测量的。

【学情预设】学生会将弯曲的绳子拉直,放在讲台上,再用尺子测量。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他在用尺子量之前,做了一件事。(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6)

师:要想测量出这根弯曲的绳子的长度,我们必须将它拉直,像这样拉直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

二、实践操作,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学具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判断一下哪些物体是直的。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吸管、弯曲的吸管、铅笔、绳子、弯曲的铁丝等,从中迅速拿出自己认为是直的物体。

师:请大家互相检查谁拿对了,谁拿错了,相互之间说一说,并互相纠正。

师: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并能说出因为这些边都是直直的。(板书:直的)

2.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物体,除了直这个特点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假如从直的吸管的一端开始,摸到吸管的另一端,可以把其中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它就有两个端点;拉直的绳子也有两个端点。(板书:有两个端点)

3.感知线段有长短。

教师出示数学书。

师:(指着数学书封面的长)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可以看作是线段吗?(可以)

师:(指着数学书封面的宽)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还可以看作是线段吗?(可以)

师:数学书封面的这两条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这两条线段长度相同吗?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知道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不相同的。

师小结:线段有长短。(板书:有长短)

师:摸一摸自己手上的学具,看看哪条边表示的线段比较长,哪条边表示的线段比较短。

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一说。

4.找身边的线段。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黑板边、课桌边、书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的黑板、课桌、书)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还有线段?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物体上的线段,只要说得正确,都要予以肯定。三、动手操作,量画线段

1.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单位。

3.完成教科书P10“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鞋长、门宽和1庹的长度,并分别与10厘米或1米比较。

4.完成教科书P10“练习一”第10题。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情预设】一般学生都能发现最左边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起点没有对准刻度0。中间小男孩的测量方法,学生也会知道是正确的,但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进一步理解测量的本质。最右侧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一种近似结果,学生很容易弄错,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用近似数描述比较符合生活实际,最右侧小女孩的说法也是对的。

5.完成教科书P10“练习一”第11题。

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情预设】这道题难在既要测量折线的长度又要提出问题,需教师加以指导。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画,借助身高、身边的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 第1单元XXXXX长度单位教案
  3. 《毫米和分米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4.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教案
  5. 二数上 1 长度单位【单元检测题】
  6. 1XXXXX长度单位教案
  7.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8. 毫米的认识教案
  9. 第1课时 秒的认识教案

以上为《数学第一单元 1 长度单位 教案 共四课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数学第一单元 1 长度单位 教案 共四课时由用户“jtt1204”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2-09 22:16:23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a4/88/155527.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a4/88/155527.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