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第七章 基层部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
第七章 基层部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心理危机是基层官兵在生活、工作、作战中常常遇到的挑战,如果官兵缺乏正确应对心理危机的知识和策略,他们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基层官兵的健康成长和部队发展建设。官兵的心理危机也需要基层部队组织力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如干预得当,官兵就能够迅速度过心理危机期,如干预不当或不加干预顺其发展,官兵心理危机就会演变为更为严重的问题。四总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组织专业力量,根据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状况,运用社会情感支持、个体认知干预、教授心理应对方法等,帮助官兵消除心理困惑,防止产生心理创伤。对有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倾向的官兵,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加大干预力度,避免酿成严重后果。”针对这一文件精神,基层部队官兵应认真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技术,积极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来。基层部队也要组织专人负责,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为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但要做好这项工作,相关人员需要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知识,为此,本章主要结合基层部队实际,介绍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知识,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第一节 基层部队心理危机概述
一、心理危机的内涵与特征
1.危机的内涵
危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难以意料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
简而言之,危机是指某些强大的、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刺激作用于军人,超过了军人所能容忍与承受的程度,使他们无法用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从而使军人出现心理失衡的状态。从应激心理学的角度看,危机是指军人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式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到的外界或内部挑战时表现出的一种身心反应。这些危机容易破坏心理平衡状态,进而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危机是由危机事件引起的。世界上的危机事件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天灾也有人祸,既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危机,也有恐怖主义造成的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如2001年的“9.11事件”。危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据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统计,1967年-1991年,全世界共报告了7766起较大灾难,导致约70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兆亿美元。2003年春,我国爆发了“非典型性肺炎”,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危机:出现抢购板蓝根、白醋、大米的现象,一些地区出现学生停课、工厂停工、商店停业,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干扰。2008年5月12日,我国XX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未有的危机,整个中国都遇到了空前挑战。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引发海啸,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到严重破坏,其引发的危机不仅波及日本,而且还影响到包括中国、韩国、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产生了全球性危机。
2.军人心理危机的内涵
危机不仅能引起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的变化,而且还会对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心理平衡,促使当事人产生心理危机。这对军人而言尤为如此,因为,当社会面临巨大危机时,军人总是出现在危机的最前沿,承受着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所谓军人心理危机是指军人受到来自个人、家庭、社会、自然界、执行任务过程等的特定突发事件的影响,遭受超强度的心理应激时的心理反应。心理应激最早是一个医学概念。20世纪初,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Cannon)通过对动物在疼痛、饥饿、恐惧等危机状态下身体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将危机与疾病紧密联系在一起。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H.Selye)提出了生理学的应激理论。1968年,美国著名应激问题研究学者拉扎勒斯(R.Lazarus)提出了“应激令人联想到在人和动物身上造成的过分要求--造成生理、社会和心理系统紊乱的要求”的理论观点,从此,应激与心理学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压力、紧张的代名词,心理应激成为应激的重要研究领域。
当前,学者对应激的界定并不统一。现在大约有300多个有关应激的定义,综合起来,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应激亦称压力。个体在遇到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时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因此,心理危机是军人遭遇应激(压力)时的一种心理反应。
3.心理危机的基本特征
心理危机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心理失衡性。心理危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失衡状态,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可以有效解除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因此,心理危机不等于一般的心理疾病。
(2)危与机并存性。心理危机是一种危险与机遇同时并存的状态。“危机”,简而言之,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具有挑战性的,可能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崩溃,出现暴力攻击倾向,产生自杀行为,出现心理疾病症状;另一方面,心理危机也是一种重塑人生的机会,它能够给当事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迫使其挖掘潜能、寻求帮助,从而使当事人得到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
(3)普遍性与特殊性。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每个人而言,心理危机是普遍存在的,在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概莫能外。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某个时期都可能遇到危机事件,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但每个人遭受的心理危机又具有特殊性,危机事件各不相同,每个人由于在心理素质、应对策略、心理危机干预资源等方面的不同,心理危机造成的影响也是因人而异的。
(4)可干预性。心理危机是可以实施干预的,但解决方法不是万能的。当某人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之中时,外在的心理危机干预往往可以使当事人迅速摆脱危机。帮助处于心理危机之中的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突发的心理危机可以在心理危机发生的第一阶段实施快速干预。例如,对突然丧失亲人的人实施快速干预,往往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和悲伤,使他们尽快从心理危机中走出来。但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之中的人,很难找到快速解决之道,此时,应寻求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帮助。
二、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的类型
按照危机事件的来源,基层部队官兵面临的心理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成长性心理危机和境遇性心理危机。
1.成长性心理危机
成长性心理危机也称为内源性心理危机、内部心理危机、常规心理危机等。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人生发展的主题与矛盾,人在每个人生发展阶段都会遇到这一类心理危机。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Erikson)提出了自我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生按照发展面临的心理危机类型可以分为八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5岁)。此时婴儿面对的是母亲是否爱抚和精心照料。如果母亲对婴儿很爱抚,照料也很精心,婴儿将逐渐对母亲和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不信任感,出现心理危机,从而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5~3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婴幼儿面临着父母训练的考验。如果父母训练强度得当,婴幼儿获得独立行走与行动的能力,他们就会渡过危机,产生自主感、自信感。如果父母训练过于严格,婴幼儿就会产生挫折感,从而产生心理危机,出现羞怯和疑虑心理。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罪疚感(3~6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面临着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危机和挑战。如果父母鼓励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经验,孩子将获得主动性与独立探索的精神。如果父母挖苦、讥讽孩子,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出现心理危机。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2岁)。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如果儿童产生勤奋感,他们就会获得丰富知识与较高社会尊重。如果儿童缺乏勤奋感,他们的学业成绩就会不理想,产生自卑感,形成心理危机。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淆(12~18岁)。青春期的少年主要任务是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其发展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淆。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把自己对自我现状、生理自我、社会期待、过去与现实经验统一成完整和谐的结构,形成一种人格发展中趋于社会成熟与自我肯定的状态。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就具有成熟、完善、和谐、自我认识清晰等良好特性。缺乏自我同一性的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模糊认识,自我角色混淆,从而使心理处于危机状态之中。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18~24岁)。如果青年人能够与异性形成有爱的亲密感,他(她)就会成功渡过危机,形成爱的良好品质。如果没有与异性形成亲密感,就会处在心理危机之中,产生孤独疏离感。
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25~65岁)。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如果能够通过生活、工作获得有价值的生活、有创造性的成就,就能够产生关心、温暖和爱,否则就会产生自私品质,陷入心理危机之中而难以自拔。
第八阶段——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死亡)。当一个人在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危机,生活幸福,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老年时就会产生完善和充实感,从而不惧怕死亡。否则就会产生缺憾、失望、甚至绝望感,不愿匆匆离开人世间。
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可以看出,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发展主题,都存在危机,如果能够度过危机,人就能获得健康成长,否则,就会陷入心理危机之中,人的成长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在基层部队中,青年官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人面临艰难的抉择,心理处于危机状态中,出现各种成长中的烦恼,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但这种危机是成长过程之中的危机,如能正确应对、合理干预,青年官兵将会迅速摆脱心理危机的困扰,迎来成长发展的良好机遇,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也会烟消云散,官兵心理会重归健康。因此,青年官兵的心理危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青年官兵和单位不能科学应对。青年官兵在人生的关键期应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承担多种任务,获得成功感、成就感,找到自我位置与价值,这样就能够极大减小心理危机造成的冲击和损害,为部队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境遇性心理危机
境遇性心理危机也称为外源性心理危机、环境性心理危机、适应性心理危机,是指由外部危机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危机也是基层部队官兵经常可能遭遇到的危机。根据国外心理学家博格斯(Bergurs)等人的研究,境遇性心理危机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个人经历了不可预料的生活事件,如生病、亲人亡故、出现事故等。
(2)灾难性危机,是指个人突然被卷入不知所措的危险情境之中,例如战争、骚乱、自然灾害等。
(3)个人生命中预期发生的事件,例如转业退伍、结婚、考学、死亡等。
基层部队官兵在日常训练和执行各种任务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境遇性危机,这些境遇性危机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当事人都会产生异常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伴有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不适感、紧张感、焦虑情绪,并希望尽快结束这种不良状态。但这不是心理疾病或精神病,存在的各种心理行为症状都可能是暂时的。
(2)有明确的生活危机事件作为外在诱因。
(3)面对新的危机和挑战,当事人过去的经验都将是无效的,必须学习新的应对策略。
(4)危机事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是几天至几个月,平均为4~6周。
(5)只要正确应对、合理干预,当事人都能成功度过心理危机,获得新的成长发展机会。
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引发基层部队官兵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因素。
1.对军营环境的不适易引发心理危机
青年官兵初入军营,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紧接着就会面临严峻的适应问题。新兵面临着要适应军营的学习、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大的训练强度与严格的日常管理。此外,对于基层部队官兵而言,偏僻、封闭、孤独、寂寞的军营驻地也会引发心理危机。
2.军事任务转化易引发心理危机
基层部队官兵经常会面对不同的任务,对于他们而言,大转换常有,小变化不断,这些任务的变换都会使基层官兵产生心理适应问题,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3.严酷的战场环境易引发心理危机
对于军人而言,只有两种生存状态:另一种状态是准备打仗状态;一种状态是打仗状态。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环境空前恶化,从和平时期走来的基层部队官兵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严酷战场环境的适应问题,由此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危机。
4.基层部队官兵成长进步中产生的心理危机
基层部队官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期,此时,他们将面对事业、爱情、家庭、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1)基层官兵掌握军事技能过程中引发的心理危机。基层官兵要在部队建功立业,就必须勤学苦练,扎实掌握多种军事、政治技能。掌握这些技能的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绝大多数基层官兵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产生挫折感,失落感、沮丧郁闷感,心态容易失衡,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2)绝大多数基层官兵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与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易引发心理危机。随着独生子女与大学生战士进入军营,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性成熟性意识发展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有限认识水平的矛盾、闭锁性与强烈要交往要求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困惑着青年官兵,容易使他们陷入心理危机之中。
(3)性成熟、性意识、性冲动等易引发心理危机。青年官兵进入青年期后,随着性生理的不断成熟、性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基层部队要求严格、任务重、压力大、环境特殊,青年官兵渴望与异性交往的愿望难以得到满足,他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挫折、压抑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5.人际交往易引发心理危机
基层部队官兵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各自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地域观念、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都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但基层部队又是个大集体,青年官兵必须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中,大家必须团结友爱、步调一致,这样才能完成各种军政任务。这就需要青年官兵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断协调人际交往之中出现的磕磕碰碰。但在现实中,一些官兵由于个性、人际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往往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同级关系,产生人际矛盾、人际冲突,从而引发心理危机。此外,当基层官兵的亲人、家属、朋友等人际环境出现变故时,如亲人亡故、家庭破裂、朋友离去等都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阴影,引发心理危机。
6.部队发展与突发事件易引发心理危机
当前,基层部队正处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基层部队建设日新月异,部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官兵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基层部队这种快速发展会给官兵心理带来很大心理压力,如自愿兵转士官、战士提干、青年干部晋升、调级、调动、复员转业等事件都会引发官兵心理波动,甚至产生心理危机。
此外,基层部队官兵不仅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完成日常训练,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时刻准完成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如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反恐维稳等突发性军事行动。这些对官兵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诱发心理危机。
四、基层部队官兵面对心理危机时的身心主要反应
当基层部队官兵面对心理危机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系列应激身心反应。心理危机的身心反应一般将维持6~8周。心理危机的身心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
1.生理反应
当心理危机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官兵身体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晕、心悸、心慌;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胃失调;四肢乏力、容易疲劳;经常头痛,特别是偏头痛;肌肉紧张、疼痛;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等。这种状况如持续下去将会损坏基层官兵身体的免疫能力,诱发各种身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结肠炎、偏头痛、神经性皮炎等。
2.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主要包括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其中以焦虑情绪为主。适度焦虑有助于提高基层官兵心理警觉性和工作效率,但过度焦虑,则会引起运动性不安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动作失调、四肢发抖、口干、出虚汗、呼吸急促、尿急尿频、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它对基层官兵武器操作和作战技能的发挥带来严重干扰。美军事心理学家阿雷尔曾对美军在历次战斗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时发现:面对作战时的强大心理压力,80%~90%的美军官兵有明显的焦虑反应。其中,25%的军人产生呕吐,1%~20%的军人大小便失禁,只有40%的军人能正常使用武器。抑郁情绪是一组以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无助、冷漠、绝望为内容的复杂情绪,它也是当基层官兵面对持续较大心理压力时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严重的抑郁情绪将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官兵自信心降低、饮食和睡眠出现障碍、运动水平下降、行为退缩,回避他人、思乡厌训、产生自卑感等。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因心理压力过大产生较强的抑郁情绪,使部分官兵出现思乡厌战与自杀行为,对美军管理和作战产生较大影响。美军战后将这种不良心理反应形象地称为“海湾战争综合症”。
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还经常出现害怕、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不良情绪反应。
3.认知反应
当基层官兵面对过大心理压力时,其认知功能也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变化:心理警觉性降低,注意力涣散,感知功能弱化,视听触觉钝化,记忆力减退,想象力枯竭,思维迟钝,心理活动视野狭窄,心理反应速度降低,武器操作失误率增高。这种心理状态对指挥军官而言将直接导致指挥决策失误;对于普通战士而言,将导致信息化武器装备操作失当,可能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4.行为反应
面对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基层部队官兵行为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目光、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方面。心理压力过大时,官兵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降低,肌肉僵硬,四肢出现颤抖与痉挛,动作刻板化,产生运动性不安或活动减少,严重者甚至出现激越行为,呈现木僵状态,产生过激动作和攻击行为,回避社交,出现过度吸烟、酗酒、自伤、自残等不良行为,有个别人甚至会产生离队、自杀、破坏武器装备等极端行为。
五、基层官兵心理危机的演变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事人心理对危机的反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1.冲击期
冲击期指危机事件发生后当时或不久,当事人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例如,当突然听到亲人去世、被医生诊断为不治之症、遭遇失恋等挫折时,大多数当事人会表现出极度恐惧和焦虑,不知所措,不相信事实,产生无效行为。
2.防御期
防御期一般是在危机经历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生的,主要表现是,当事人主观上想恢复心理平衡、想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又不知如何做,他们会出现否认、合理化等自我防御表现。此时是心理危机干预介入的最佳时机。
3.解决期
处在解决期阶段的当事人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寻求摆脱心理危机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事人焦虑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4.成长期
成长期指当事人成功度过危机后将会变得更成熟,并获得了应对危机的有效技巧。但也有人没有度过危机,从而产生消极应对,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其人生发展进程受阻。
六、心理危机的预后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心理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形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资质
从心理危机发展情况看,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志愿者参与进行的。这些志愿者或是以往心理危机的受害者,或是当前心理危机的受害者及其他受到危机影响的人,但人们很快发现,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志愿者的美好意愿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中是一个最为活跃的群。后来的事实证明,由于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的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才逐渐从盲目走向成熟。
心理咨询师不仅应具备该职业的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反省能力和诚实品质,而且还应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如生活经验、灵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等。当然,除去日常专业训练所养成的各种素质以,心理咨询师也要掌握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如关注、倾听、评估、具体的危机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属广义心理治疗范畴,危机干预借用心理治疗的基本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一定是“患者”“病人”,理危机干预的最低目标应该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发生,不断提高当事人应对危机的心理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第七章 基层部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第七章 基层部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用户“Qwea52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