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一 研究方法的探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 研究方法的探讨
古往今来,研究人文社科者可谓数不胜数。站在文明的高度进行研究者却少之又少。研究文明终究与其他课题不同。这是一个站在极高的立足点上的课题。在此之上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经过无数自然的、人为的演化后的产物。这些产物原本的模样早已面目全非。正如卢某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言。因此,关于文明的研究便常常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于是,一般的溯源法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这只会将我们导入一些非常错乱的“岔路口”。我们只能反过来,从人类最初的原始状态开始推导,试着探寻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路途”。这是一种理论沙盘,而这也正是卢梭所钟爱的。
在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自然就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为何?无可否认的是,个体间社会关系的建立是社会产生的基础,而社会的产生则是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显然,这意味着我们要追溯到极其久远的年代,久远到文明还未诞生的时刻,久远到人类还不能被称之为人类,甚至久远到人类祖先都没有形成像样的群居习惯的时候。(当今人们对群居动物的研究表明,这些动物的群落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否则,我们将极易因为其根源的模糊,而导致后续一系列的误入歧途。而,当回溯到人类祖先连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都没有建立的时候,我们需要研究的对象就变成了单独的“人类”个体。无可否认的是,一个个个体才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卢梭为了研究的方便,将这种类型的“人类”称之为“自然人”。当然,卢梭对于自然人的假设在今天看来不太“自然”。考虑到其浓厚的人文主义风格、当时受限的自然科学研究与基督教在各行各业的深刻影响,这样的不“自然”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而将卢梭的这种研究方法运用到本篇的研究中时,显然需要去掉其中“夸张”的、“不自然”的部分。同时,因为我们的起点是尚未有意识组成“社会”的人类祖先,所以,研究必然是以个体为出发点,并有相当一部分将以个体心理变化为主要内容。
(一)“自然人”的定义
1、“自然人”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我们应当理清针对“自然人”的研究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开展。首先,我们应当对“自然人”做出更加具体定义。什么是连基本社会关系都尚未建立的“自然人”呢?我们需要根据之前的推论进行分析:就其精神状况而言,他的心智并不成熟,他的脑袋必然是无知的的,必然是没有人类惯常的伦理、道德的。就其身体素质而言,他未必是强健到能够自足的,甚至相对于环境是有那么些脆弱的。但他拥有这些:一切正常“人类”都拥有的一定体能,即一定的食物链地位;能够察觉自身存在的本能,即自我意识;这也意味着能自主选择有利于自身的选择的基本智能(包括情感行为);以及人类最为重要的瑰宝——真正的智力。其实,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发现,除了身体条件的不同,这样的“自然人”可谓无限接近于初生的婴儿。
这里的争议点是:这样纯粹的“自然人”真的存在吗?如果“他”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在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自然科学的帮助。根据“三重脑”理论,现代人类的大脑由爬行动物脑、古哺乳动物脑、新哺乳动物脑三部分组成。那么我们的研究对象“自然人”应当是处在拥有前两“脑”,而第三“脑”正在进化中逐渐发达的状态。结合古生物知识,我们的祖先——哺乳动物是由爬行动物中的合弓纲演化而来。我们可以相信,这种演化中的脑部变化正是人类等恒温动物在精神、***在——它们拥有了更强的调节“本能”和“情感行为”的能力。而在那个阶段及其后的漫长岁月中,哺乳动物占据的生态位类似于如今的蟑螂、老鼠。各类大型动物的生态位则由逐渐进化得巨大的恐龙所取得。直至6500万年前,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从众”观念: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应对风险,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否则将会独自面临无数威胁。显然,这两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其他特征。而人类祖先的智力也将在这种群居生活中逐渐发达,在保持这些特征的同时,真正演化出智力,成为“自然人”。
于是,“自然人”的基本特征便被总结为以下五点:
(一)拥有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身的存在;
(二)具备群居的本能与从众的观念,但尚不具备其他任何知识与伦理道德;
(三)个体的身体相对脆弱但具备部分体能,居于食物链中上端;
(四)具有为维持自身存在而服务的基本智能,包括大部分本能和情感行为;
(五)正常人类的智力水平,包括语言交流能力、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一 研究方法的探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 研究方法的探讨由用户“jiangfengyu”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