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浅谈教师个人常态化教研》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
——浅谈教师个人常态化教研
何某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从事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教学离不开研究,研究为的是更好教学,教学、研究应该融为一体、携手共进。真正的教学过程,就是教研的过程,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不断思考、改进,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教研的幸福感,在于教师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为学而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教。为了实现“为学而教”的教育价值,需要“为教而研”,研究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如何引导不同学生的学习,不断改善怎样诱教好所有学生的学习、成长,像孔老师那样“循循然善诱人”。教研植根于自己的研学,为了教好学生自己需要坚持动脑筋读书学习、实践研讨,持续优化教学。教师个人教研常态化,就可以积累自己教学的心得、收获,不断改进、创新,有益学生成长,获得教学成就感,实现自己教育的人生志向和价值追求,享受教育教学的怡悦,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艺术生活的境界,使自己走上具有幸福感的教育人生之路。
一、教研:躬身自问,问以辨之,为学而教,做明白人
知识、道理的根源来自于问题。因为问题的探究而形成知识、产生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自主地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生成思想,丰富精神。为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教研就需要以某些问题为起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强化问题意识,追问教学问题,教研才会真正发生。
教研第一问:教学,教谁?
教育的本质是“为学而教”,为了学生的学习、成长进行教育教学。教学生,教的是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基础、家境、个性、特长等等都不一样的学生。教师面对的现实是教这样情形不同的学生,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为每位同学都有所进步、 促进他们成长服务,而不是教抽象的、概念化、符号化的学生。教学中的“学”包含学生、学习。教学为谁呢?教学,为的是“教学生学习”。这句话中“学生”既是宾语,又是主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更离不开自己的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师组织教学的示范、指导、点拨、讨论等,为的是让学生在思、行中学,思、行中求进步。学生只有在教师组织、策划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在反复思考试错中、纠错中学习,才能学有所进。
如何认识、明晰每个学生的个性?面对所有的不同的学生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个别对待好每一个不同的学生,促进所有的学生都有所进步?为学而教的这些问题是个人教研的根基,贯穿教学始终。
教研第二问:教学,如何个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学的目的和方法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组织、引导学生学习,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比如,在一节课上给一些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个别特殊的学生可以布置1道题目。智能相对高一点的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基础、智能相对低一点的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样殊途同归,为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进步——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假如大家做共同的比较难的题目,有些学生不可能有进步。学生完成作业而得到评价时,从结果中看见了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学习就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位数学教师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通过教研而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进,为学而教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教研第三问:教学,教得怎样?
每一次教学后需要反思:教学时间哪儿去了?每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学的什么?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怎样?学生学习的过程、效果怎样?按照课标、教材的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有没有掌握、基本能力有没有形成?学生的思维发展怎样?等等。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个人教研的常态化,也是教学相长。教学既是教学生学,也是自己学,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己不断思考、研究怎样教得更好、使学生学得更好。比如,有的课堂用“提示错误”教学生写字,“卓”字写错下面会写成“木”字,“睹”字写错左边会写成“日”字旁,“谊”字写错左下方“且”字会少写一横,“鲁”字写错下面会写成“目”字,等等。比较是一种学习方法,但这样教的实际效果反而影响学生把字写正确。具体的教学方法,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效果,探讨怎样教更适合学生学得愉快、学的效果好。
教研第四问:教学,如何优教?
人生、工作的效果在于:选择+坚持+改进。我们选择了为学而教,坚持教学反思,如何改进、优化呢?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效果和价值,调整、改进教学的内容、进度、策略等,不断促进所有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优化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方法。薛某某老师工作初期上公开课时课前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还给了学生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先写下来。听他课的庄某某老师在评课时,直截了当地问他:“学生的感想是即兴发言,还是预先写好的?”庄老师庄重地说:“上课不是表演,学生不是演员,假课上不得啊!”薛老师坦然面对问题,接受了庄老师的建议,研究上“真课”改进自己的教学,坚持“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薛老师坚持研究如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后来成了特级教师。
追寻、明辨教学问题让自己通情达理、为学而教,就成为真正的清晰教育教学本质、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明白人。具体的个人教研还需要事上磨练、学而不厌、知行合一。
二、教研:事上磨练,脚踏实地,为教而研,做善教者
磨事一:学习、研究课标、教材
基于课标、教材而教:课标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的备课、上课,学校的教研活动、评课,学校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测试、评价,都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可以来源于课程标准。学生作业、练习的设计,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教学的反思、研究、改进,也可以来源于课程标准。
如何研学课程标准?可以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研学课标。刘某某说:“读义理书,要推出事实来;读事实书,要推出义理来。”作为研学,教学理念要做实践性解读,教学实践要做理论性反思。个人、集体备课可以联系教材研学课标,教研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反思研学课标,检测学习效果可以为准确出题目研学课标,考试结果分析可以从思考得失研学课标。 通过研学课标,明确每门课程的价值和总目标,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掌握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如何研读、用好教材?1.全书整本把握,单元整体把握,明确总体目标、要求。 2.注意单元的前后层次和联系,在迁移中运用,不断深化。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读文本,理解相关内容、知识、思想等,有自己新的感受和发现。4.单元提示、课后问题研究、解答:领悟编写意图。 5.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运用教材,设计教学,不只是为了“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习”,为学而教,学有所进。
除了研究、落实国家课程,也可以研究、设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落实到本班,像雷某某老师一样,为学生的发展、成长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成为善教者。
(二)磨事二:关注学生,察研学情,为学而教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察研学情,让“学”成为心中永远闪亮的灯塔。教师教学成长一般经历三步曲:从教“教案”到教“自己”,最终教“学生”。为教而研,在理念上需要从“为教而教”转成研究“为学而教”。为学而教的教学、教研行为体现在从备“教”改为研“学”,从“教”学改为导“学”,从听“教”改为察“学”,从评“教”改为思“学”。 “要教人,不要教教案。”目中有人,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灵活教学。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教学起点也不是零,要调研学情,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的起点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察研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在课堂我曾经观察到两种学情:数学课学生计算,36÷12=,12个学生中5个错误,答案是“33、13”。语文课学生听写生字,烦恼的 “恼”字,36个学生中12人写错,7人写成“脑”;莲蓬的“蓬”,15个学生中8个把上下结构写成半包围结/,2个学生写成“逢”。 出现如此这样问题的学情,教师需要察研、思考:学生为什么会这样错?怎样引导不同学生改错?然后用针对性的方法个别指导学生,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改错、进步。在大数据时代,学情的数据统计可以为教研的指向性提供依据。
为学而教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体现在“四主”“五让”“四步”: 从学习角色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从学习状态看,学生要主动学习;从学习“某某”程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主线;从学习效果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教学的主要依据。
让出时间——非时无以学:教师要少讲、少问,讲、问到位而不妨碍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做——非做不能得:学生读、写、算、实验等,经历学习的实践过程而有所得。让学生讲——非讲不能明:学生讲原理、讲思路、讲方法、讲感受等,通过表达而明白道理。让学生思——非思不能深:学生提问、猜测、推想、探究等,经过思考而深化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发现——学生自己的发现,才是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让一步:让学生经历预习、自学的过程,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先自主学习(查、读、划、写、记、练、思),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的问题等划、记在课本上或写在预习本上。等一步:学生说了一半,教师不要“抢话”;学生暂时说不出来,要“等一步”,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结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小组合作学习的空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一步”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但是自己的独立思考。停一步:课堂上,注意“停一步”,落实“察研学情”,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旁,驻足观察,发现问题,个别指教,帮助、指导学生改正错误。缓一步:下课前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师自己不要急于总结、概括本课教学内容,要“缓一步”,让学生想一想、理一理,整理本课自己的学习“某某”程和所得,讲出学习的收获或疑问。
通过“五让”“四步”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某某”程和情况,才能真正为学而教,不断改进教学。
(三)磨事三:探究理想课堂,师生共学、同乐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空间、场所。课堂成了有些教师的领地、王国,教师是主宰课堂的君主。有的把课堂当作惩罚学生的场所。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地方,是思想、精神和感情相互交流的场所;课堂的空间是弥漫师生情思的场合;课堂上要有师生经验、智慧、问题、困惑的碰撞。为学而教,教师要带着思想和情感进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对话。
回家、归属感是全人类基本的心理意识。理想课堂就是能给学生家的感觉。有房子不等于有了家,房子里有了人,有了人的相互尊重、理解、关爱、和谐生活,有了温馨的氛围,房子才是真正的家。同样,有了教室不等于有了课堂。教室里有了学生、教师,有了师生有意义的活动,有了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有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有了师生情感、话语、智慧的交流、对话,教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家是存放幸福的地方,没有家的灵魂是孤独的、漂泊的、凄苦的、无望的。可以从《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向雷某某老师学习,让教室成为有奇迹的理想课堂,成为学生存放快乐、向往的地方,成为师生的幸福之家。
为学而教的理想课堂,如何为教而研、探究呢? 课前研讨:走进课堂前思考——学生的学习目标合适、具体吗?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吗?学生的学习方法恰当吗?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案吗?课堂研讨:在课堂里边教边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有没有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的反应了吗?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效吗?课堂上学生学习意外生成的情况随机处理了吗?课堂教学一路前行,一路反思。课后研讨:离开课堂后思考——教学目标达成了吗?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效果怎样?课堂上自己有什么突发的灵感?有什么问题、缺憾,如何改进?课前、课上、课后课堂教学事上磨练,记下经历问题的思考,个人教研就落到实处了。教研过程不断积累起来,写成经验文章,就是探讨教学,为教而研,使自己更加善于教学,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美好课堂。
三、教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研学优教,做善学者
教学的哥白尼革命——“教学”可以华丽翻转为“学教”:学而后教。从教的行为发生往前推,从教得更好考量,教者自己的“学”应该发生在“教”之前。教师自己研学了,对教学内容有自己通透的理解和切身的感受再教,才是有师德的教,才可能教得更有效、更美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至圣先师孔子的为师之道和教育思想、智慧:自己学习永远不满足,教诲人就不会感到厌倦。好学的教师,能学的教师,善学的教师,研学的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在一般看成是两个成语,对学生来说要“学而不厌”,对教师来说要“诲人不倦”。其实,这是孔子自己认真学习之后再教学生学习的真切而至深的感受。这话是孔子对自己说的,从他发自内心的角度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孔子深切地感悟到,因为自己“学而不厌”,所以“诲人不倦”;唯有自己“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这是孔子先学后教、善学乐某某、研学优教的教育智慧的真实体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深有感悟,他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当代优秀教师于某某,也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回顾一生的从教经历,她感慨地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在学做老师。”是的,自己好学、善学、研学,才能善教、乐某某、优教,才能真正教好学生。这是教育人必须永远铭记于心的为师之道。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的一生都在“研学”,都在“充电”,都在“备课”,因为终身研学成为万世师表。
最好的备课,是研学。教材到你的手里,要用你的智慧让它发出光来。备课不是写出漂亮的教案,而是要把所教的知识、内容自己先学习、研究、体会,融入自己的理解,让知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起来,成为心中的火炬。教学,就是用自己心中知识、思想的火炬,点燃、照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这种教之前的“学”,不是简单地重复熟悉的知识和能力,而是通过“研学”知其所以然、温故而知新、成某某先在胸。多琢磨,知其所以然,才能深入浅出,逢源左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涛声依旧,却可以感受常某某。反复不变的教学内容要每每悟出新感受,教出新创意。成某某在胸,方能点引自如。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要先做,自己心中必须先有。如果布置学生做的数学题你做过,做得更精致到位;要学生造的句子,你造的句子更精彩,那么对学生的指导就更到位。通过自己的研学,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更优化。
有时,在课堂上学生学不会、不会学,教师便束手无策,根子就通在自己不善学,事先没有学过。教师事先学过,会了、懂了,有自己的理解,不是为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只有你自己研学过了,会了、懂了,深刻理解了,知其所以然了,成某某在胸了,当学生需要点拨、指导时,你才能随机应变,给予有效的启发和帮助,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教学的“学”中藏着五个“学”:学生,学生的学习,教师教之前的研学,教师教的过程中思考、探学教得更好 ,教学相长。教学,就是会学之人教需要学习的人学习。于某某老师备课,就是课前自己的“研学”。他很感慨地说出了自己研学、教学的经历:“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
教师,应该是“学”者——先学、博学、善学、乐学、好学、研学。自己成为真正的学者,个人教研就常态化了,教学的才能和成效就更上一层楼,走上苏霍姆林斯基期待的“教学研究的幸福道路”。自己“学而不厌”,必然“诲人不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勤于研学,一定会成为优秀、卓越的教师。
四、教研:学思读写,知行合一,做行动者
研学为的是“做”好教学、教研。做什么,决定你是谁。颜元说:“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某某,皆无用也。”教研,是“做”出来的,“思”在其中。教学、教研,就是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精益求精。陶行知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之在离不开大脑的思,也离不开身体的手、足、口、目等的行。个人教研就是走在学、思、读、写的路上,做知行合一者,具体表现在十个意识之中。
(一)学习意识:学而后知不足。学以聚之,教研离不开学习,学习积淀教研的底蕴和资源,学习产生教研写作的灵感。学习重在用心思:感受、领悟、切己、内化、致用、精进等,才能更好地行动。智能时代学习的途径丰富:阅读、对话、讨论,听课、报告、交流,网络、微信……但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读书。阅读的厚度,决定教学、教研的高度,决定写作的深度。阅读是接受,更是心灵的穿越与对话,穿越时空在与作者、人物的对话中滋养自己。穿越和对话,也就是心灵的传递和聆听。书籍的文字和作者,像信使赫尔墨斯,他们不在场,却在文字里说着话,向阅读者传递“信息”。阅读就是寻找人的思想和信息,聆听文字和人(作者或作品里的人)的心声;就是复活久远的人的情思和生命,复活躺着的看似没有生命的文字中的思想和情感。阅读在生命的传递与聆听中,人的心灵、精神得到滋养而成长,通过对话、理解作者、人物而理解自己,读到自己,发现自己。每一次阅读都为下一次的阅读相遇做了准备。坚持阅读丰富生命,丰富心灵;在丰富中成长思想,充足精神。终身学习,持之以恒阅读滋养自己,个人教研就常态化了。
(二)问题意识:咬定“问题”不放松,立根原在“实践”中。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感受到教研来自问题,来自追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学习、研究离不开问题,合理地提出有关问题,在实践、思考的过程中促进某种问题解决。第一部分已经具体阐释了躬身自问是教学、教研的基础,教研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意识: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人之所以要实践、行动,是因为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才能解决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个人教研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提出的某种问题或设想是否符合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走上教研的路径。第二部分的“事上磨练,脚踏实地”就是具体的教研实践意识。
(四)思考意识:日间挥写夜间思。在实践中还需要坚持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教学的独特见解,才能走上个人教研之道。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在职业上,优秀的思考能力往往可以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考意识需要不把思考看作是痛苦、枯燥的事,而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读、写的路上,从学习中产生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而操作具体的行为实践,针对实践出现的事实而主动反省、思考、辨析清楚,有了实践、思考的经验和感受写成文章。思想从读书学习、思考、领悟中来;行动就是根据思考研课标、教材,进课堂,察学生,省教学等;事实指的是实践中新生成、出现的事,意外的事,有得失的事等;思考体现在联想、比较、追问、提炼等,对从思想而实践的事实进行反思;文章指留下自己教研的印象和效果,以随笔、案例、叙事(故事)、评课、经验文章等方式表达。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教育人追求“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坚持个人教研常态化,面向学生发展的未来,具有长远眼光,回避急于求成和眼前小利,在学习中丰厚自我,在研究中提升自我,在写作中成长自我,通过终身学习,必然终身成长,成为学生真正信任、敬仰的良师益友。
2022.1.22初稿,2022.5前修改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2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浅谈教师个人常态化教研》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2为学而教,为教而研,研学优教——浅谈教师个人常态化教研由用户“起名到发晕”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