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以下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一、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目的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文件指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途径。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表明,事故的发生必然存在危险因素从危险状态失控传导形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果的事故链条,安全风险管控不当形成隐患,隐患未及时消除导致事故,这是事故发生的内在基本规律。因此,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目的就是要斩断危险从源头(危险源)到末端(事故)的传递链条,形成风险辨识管控在前、隐患排查治理在后的“两道防线”。

坚持源头管控、标本兼治,以安全风险辨识为基础,突出风险管控,强化隐患治理,构建持续有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通过系统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及时治理风险管控过程出现的缺失、漏洞及失效环节等形成的事故隐患,把风险控制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前面,切实提高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二、如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1)筹划准备

①成立组织。按照统一组织、分工负责的原则,成立由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按工艺或区域分别成立专业小组,细化分工、明确任务。企业应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立足自主建设,在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外部机构或专家帮助开展相关工作。

②制定方案。企业制定或完善本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责任部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等相关内容。

③收集整理信息。收集相关信息是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有企业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两大类,外部信息包括政策、标准、规范,国内外同类企业发生的典型事故等,内部信息包括本单位生产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设施、管理现状等,为开展辨识评估提供依据。

④抓好培训。企业要对全体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知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风险评估办法、防控措施等内容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增强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能力,做到全员参与,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危险有害因素是风险的载体,安全风险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必须从源头上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①合理划分辨识单元。企业要对整个生产系统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和作业活动方式划分辨识单元,单元划分应该分层次逐级进行,一般可以将整个生产系统依次划分成主单元、分单元、子单元、岗位(设备、作业)单元。

②编制辨识清单,开展辨识。根据《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以及本单位生产工艺和岗位等特点分别编制危险(有害)因素排查辨识清单,采取全员参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详细地排查辨识各个岗位、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各类危险(有害)因素。

③开展风险评估。科学选择评估方法,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途径、条件、可能及其后果严重程度等,对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大小进行评定。

3)实施安全风险管控

①风险分级。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用的风险分类分级方法,根据危险(有害)因素风险的大小和管理需要,确定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可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②制定防控措施,建立管控清单。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基础上,制定防控措施,包括技术、管理、应急处置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清单,内容包括风险名称、风险位置、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主体、管控措施等。其中,重大风险要单独汇总,登记造册,并对重大风险存在的作业场所或作业活动、工艺技术条件、技术保障措施、管理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责任部门及工作职责等进行详细说明。

③分类分级管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分类、分级、分层、分专业”的方法,按照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开展。要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原则和责任主体,分别落实领导层、管理层、员工层的风险管控职责和风险管控清单,分类别、分专业制定部门、车间、班组、岗位的安全风险技术、管理、应急等防控措施。重大风险工艺、环节、设备设施和重大危险源要实施重点管理。

④公告警示。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风险的公告,一般***(厂)、车间(班组)、岗位三级公告,公告内容应及时更新和建档。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集中对重大以上风险***(厂)级公示,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告内容包括危险有害因素、事故类型、后果、影响范围、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方式、措施落实责任人、有效期、报告电话等,同时要制作安全风险分布图,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车间(班组)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对较大以上安全风险进行公示;岗位要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岗位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措施等内容;对存有较大以上风险的场所、设备设施,要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其中对存在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的重点区域或设备设施要增设公告牌,便于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要将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内容作为岗位人员安全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基础资料之一,并在应用中不断补充完善。

4)加强事故隐患治理

①完善治理制度。企业要建立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防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相统一的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和岗位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实施重点整治;建立资金投入和使用制度,保障隐患整改资金的需求;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发现、报告事故隐患;完善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评估、核销全过程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等。

②强化闭环管理。企业要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管理制度,对现有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进行完善改进,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报告、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

③加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企业要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立足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治过程的实际应用,为企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分类分级日常检查、隐患信息的登记、整改、跟踪等工作提供支持,并与安监部门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效对接,实现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信息全过程的自动记录、自动上传、自动报警等目标要求。

5)建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要定期组织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发现问题和偏差,做到持续改进。要制定企业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动态更新制度,制定双重预防机制相关制度文件定期评估制度,确保双重预防机制不断完善,持续保持有效运行。凡是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关键设备设施等出现变化,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凡是企业组织机构发生变化,要对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管理制度、责任体系重新制定完善;凡是企业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运行情况进行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原因全链条修正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各个环节。

三、双重预防机制的安全监管体系如何健全

1)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制度体系

要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施细则,明确方法、步骤和要求,有序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企业主体、政府部门依法监管职责分明的安全风险控制责任体系;制定激励企业自查自治隐患的正向措施和职工群众举报隐患奖励制度;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的过程评价机制,实施动态监控;积极探索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方法,建立标准规范,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2)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分级监管

①开展企业分类分级。结合企业的风险特点(如矿山、金属冶炼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等高危行业企业,冶金煤气、高温熔融、粉尘涉爆、涉氨制冷等高危工艺和环节)、重大危险源状况、事故发生情况和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等,根据监管实际需要开展分类,并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分行业分类确定企业的整体安全风险等级,可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可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②实施分类分级监管。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分级监管,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内容等,实行精准化、差异化的动态监管。

③突出重点监管。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危险源等的企业,要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明确各级监管责任,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重点监管,同时建立预警监测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实施挂牌督办,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整改标准要求以及保障措施,实施闭环管理,对不能按时落实整改措施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3)加强源头管控

要建立源头管控制度,落实源头管控措施,做好重点区域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严禁违反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在人口密集区建设高风险项目,或者在高风险项目周边设置人口密集区;严格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和标准,严把行政审批关;加强新、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条件审查,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严禁新建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采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设备工艺的项目,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风险。

4)建立完善风险管控信息系统

围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标准,督促企业加强内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将所有辨识出的危险因素(有害)及其管控措施录入管理平台,风险防控及隐患治理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建立大数据库,构建政府、部门和企业有效对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信息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对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工作的实时监控、对企业安全风险的实时感知、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有效考评,及时准确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状况。

5)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部门联合惩戒措施,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效果较好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保险、安全生产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未开展双控机制建设或工作不力的除要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外,要予以通报曝光,出现重大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的列入“黑名单”管理,并依法严处重罚,促进企业主动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坚持协调推进,要把加强双控机制建设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把危险因素辨识及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纳入企业标准化创建的重点内容和评审的重要条件,推动企业双控机制的落实;建立持续改进工作机制,要定期组织对本地区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修正发现问题和偏差,做到不断完善,不断改进,提高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效性。

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

安委办〔2016〕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_*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中央企业: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2016年4月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以下简称《指南》)以来,各地区、各有关单位迅速贯彻、积极行动,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扎实推进,初见成效。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根据《指南》的要求和各地区、各单位的探索实践,现就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

(二)工作目标。尽快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实现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强基础。

二、着力构建企业双重预防机制

(一)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各地区要指导推动各类企业按照有关制度和规范,针对本企业类型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企业要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采取安全绩效奖惩等有效措施,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系统、全面、无遗漏,并持续更新完善。

(二)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其中,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按照职责范围报告属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依据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三)有效管控安全风险。企业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安全风险特点,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实施个体防护、设置监控设施等措施,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要对安全风险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尤其要强化对重大危险源和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生产经营系统、生产区域、岗位的重点管控。企业要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四)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并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管理层和每名员工都掌握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五)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管控措施失效或弱化极易形成隐患,酿成事故。企业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尤其要强化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要通过与政府部门互联互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全过程记录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对于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在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事故隐患整治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及时撤出相关作业人员,必要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配合疏散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人员。

三、健全完善双重预防机制的政府监管体系

(一)健全完善标准规范。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规范,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业部门要根据本行业领域特点,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范,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的方法和依据,明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依据。各省级安全生产委员会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系统总结本地区行业标杆企业经验做法基础上,制定地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施细则;地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内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二)实施分级分类安全监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要结合企业风险辨识和评估结果以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整体评估,确定企业整体安全风险等级,并根据企业安全风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推行企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确定不同的执法检查频次、重点内容等,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对企业报告的重大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要通过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属地基层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督促指导和综合协调,支持、推动企业加快实施管控整治措施,对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要严格依法查处。要制定实施企业隐患自查自治的正向激励措施和职工群众举报隐患奖励制度,进一步加大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力度。

(三)有效管控区域安全风险。各地区要组织对公共区域内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估,根据风险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区域安全风险等级,并结合企业报告的重大安全风险情况,汇总建立区域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区域“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实行差异化管理;对高风险等级区域,要实施重点监控,加强监督检查。要加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预警,建立完善覆盖城市运行各环节的城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急响应体制机制,优化应急资源配备,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水平。

(四)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各地区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城市地下公用基础设施如石油天然气管道、城镇燃气管线等的安全问题。加强城乡规划安全风险的前期分析,完善城乡规划和建设安全标准,严格高风险项目建设安全审核把关,严禁违反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在人口密集区建设高风险项目,或者在高风险项目周边设置人口密集区。制定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举办重大活动时,要开展专项安全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要明确高危行业企业最低生产经营规模标准,严禁新建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最低规模、采用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设备和工艺要求的项目,现有企业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要责令整改。要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推进提升企业整体安全保障能力。

四、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

(一)完善相关政策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位。

(二)强化示范带动。要加强对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熟悉掌握企业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办法、风险管控措施,以及隐患类别、隐患排查方法与治理措施、应急救援与处置措施等,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要大力推进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和试点企业工作,积极探索总结有效做法,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强化示范带动。

(三)强化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推广一批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先进典型,曝光一批重大隐患突出、事故多发的地区和企业,为推进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促检查。各地区要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情况的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要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奖惩,对消极应付、工作落后的,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2016年10月9日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由用户“gp2kaxxp”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2-14 11:00:54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83/87/30038.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83/87/30038.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