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大学生从众心理研究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从众心理
摘 要:从众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想象,在高校大学生中从众现象表现的更加明显。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充分重视从众心理的作用,对从众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和关注。本文基于对从众心理的形成的原因和大学生具体表现入手,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理智从众的方法。
关键词:从众心理;形成原因与表现;理智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从众心理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施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从众心理,通常是由于个人收到集体的隐形或者显性的压力,改变自己的目标,而最终选择和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行为表现的尤为突出,从众心理也非常普遍,从众心理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从众心理的益处并合理有效的弥补其不足,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
1 大学生从众的主要原因
从众并不是盲从,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从众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和外界两种,本身的能力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和事物本身的清晰程度,以及全体人数的多少都会对从众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1.1 自身因素
首先,自信心的缺失。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的肯定,是面对抉择是否能果断抉择的重要因素。个人的差异性决定有些人自信心强烈,而有些人则自信心缺失。有较强自信心的人,在面临选择时,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意愿和态度,其他的人对其影响较小,做事比较果断。反之,自信心缺失的人,遇事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自主性差,盲从性强,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有差异时,首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而不是对别人或群体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这种质疑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体现,只是在自信心缺失的人中,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导致放弃自己的想法,跟随大家的意见。自身因素是从众的内在因素,也是从众最主要的因素。
其次,规避责任的意识。从众给个体带来安全感,使得个人感觉自己的观点并非要自己承担责任,这就是一种规避责任的意识。人们都渴望得到赞扬,不希望受到惩罚,而从众这一行为,恰恰是减少责任的最好的方法,“法不责众”这一想法使得很多人都喜欢在群体中决策,使得个人承担的部分大大缩短。这种心理也使得危险决议在群体中更容易产生,个体在群体的保护伞下,常常会降低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使群体决议偏向冒险化。
最后,畏惧孤独的心理。人都害怕孤独,怕被群体孤立,这种心理也是造成从众的原因。通常合群的人都是较为受欢迎的人,长时间的个性化,与群体意见不同则会导致群体对其孤立。个体渴望在群体中相处融洽,对孤独的畏惧,从而产生了从众的行为。其实,从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害怕与群体发生争执,是害怕孤独怕被排斥的一种体现。
1.2 外部因素
首先,社交范围的局限性。在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大多以同班和同寝室为主,社交范围较小。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也多为教学楼,寝室楼,食堂,图书馆,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基本接触都是同龄的学生,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较强,处理问题的方法相仿。在逐渐接触的过程中,慢慢认识到在集体中的重要性。集体中的观念和方式也对其形成了无形的压力。与群体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则会遭到不认同。很多学生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采取和群体一致的行为。
其次,校园的规范性。大学校园虽然自主性较强,但是学校也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校园中的规章制度强调学生行为的一致性,在客观上调节学生之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方向是哪里,向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基于这个特点,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从众方向,避免向错误方向发展。
3.1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从众是否积极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会增强,理性的从众行为会增多,继而对于个人的生活、学习、各方面发展产生正面的作用。[4]注重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引导正确从众的方法,现代生活压力和社会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认识从众心理的必然性,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促使从众心理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大学生从众心理研究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大学生从众心理研究报告由用户“失心疯0901baby”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