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们仨》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读《我们仨》有感
姓名:
班级:
学院:
学号:
读《我们仨》有感
摘要:
疫情在家期间,最能不浪费时间又丰富自身的活动就是读书了。今年三月份,我在家阅读了《我们仨》、《理想国》、《百年孤独》和《小王子》,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仨》这本书,下面就着重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我们仨》是杨某某先生一人的追忆。追忆里,是一家人的离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个多世纪。他们有过欢乐,有过心酸,有过痛苦,有过幸福。用杨某某的话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他们仨最终失散了,曾经的家,成为了以后的客栈,曾经的“仨”成为思念的寄托和重逢。
目录
读《我们仨》有感 2
第一章 我们俩老了 3
第二章 我们仨失散了 3
第三章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3
第一章 我们俩老了
文章第一部分是以杨先生的一个梦境拉开帷幕。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梦,而是一个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这也许就是对生命将息的暗示。虽然钱钟书一味的安慰杨某某说,这只是老人梦,自己也会经常梦到,但并没有缓解做这种梦的次数。梦中,杨某某苦苦寻找钱钟书,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独自在昏暗的车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说的是那样的真切又让人心疼不已。都知道命不久矣,却能如此惺惺相惜。家,此刻对于他们来说却变得如此的遥不可及。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我不敢做梦了。 可是我不敢不做梦。”“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 块石头,屹XX头,守望者那个小点。”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第二章 我们仨失散了
从第二部分记叙了他们仨开始分开的情景。说实话,第一遍,我真的没读懂杨先生到底写了什么。她以一种独特的手笔,梦境,幻化了一种飘渺的感觉。钱媛那时还在吗?我揣着这个问题又深读了一遍,似乎还是不大明白,为什么作者梦境中钱媛已经去世,钱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实上钱媛还活着。这是真的梦吗?为什么天天都做这个梦呢?这真是奇怪!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杨先生的地方。
第三章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到了第三部分时,已只剩下杨老一个人了,夫女接连脱离了这个家,连某某先生自己也说,我现在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容: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大概这就是她要继女儿之后完成《我们仨》的原因吧,一个人闲暇时间难免会胡思乱想的,而将回忆与读者分享或许快乐会增一点,也许痛苦会减一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馨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 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真的非常羡慕他们这个朴素的家,住着一屋子与世无争的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够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然而这个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才的女。”或是之前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情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
但杨某某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
亦如她自己所阐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
她将灵魂深处失去挚爱的悲恸,化为绵长深情的文字。
杨某某先生身上无疑体现着中国女性最高的处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风暴,也能平稳度过,内心依旧安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我们仨》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我们仨》读后感由用户“tulip20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