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XX区辅读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育德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XX区辅读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育德案例
案例背景
A,智障<40,重度智力障碍,伴有唐氏综合症。言语障碍较严重,说话不流利,说话基本是用两个字、三个字的表达方式。如“2可以分成1和1,1和1组成2”该生会念成“2分成1 1,1 1组成2”且口齿不清。该生目前就读于二年级,使用教材:卢湾区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四册。这是减法教学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加法的相关知识,理解加法表示的是“合起来”,也会做加法的计算,可以看图列出算式等。在此之前学生还完全没有接触过减法,可想而知这将是一个难点。
问题与分析
在进行了减法的初步认识授课之后,发现A对于减法的意义完全没有理解,而且看到“—”不是念“横”就是说“加号”,看图列式还是会习惯性地列加法算式,而且在进行了减法的教学之后,列加法算式有时也会列错。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A对于减法的概念还没有掌握,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存在困难。他喜欢动手操作,针对其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些环节帮助其理解减法的含义,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正确理解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让该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起来。
教学活动设计
投球活动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投球”的游戏,两人一组,一个小朋友到篮子里数出3个小球并拿好,另外一个小朋友来拿一个袋子。
(我班的学生对于球类都很喜爱,A也是,非常积极地数着自己手中的球。)
师:数数看,看你们都拿了几个球?
A:1,2,3。有三个
B:1,2,3。我也有三个
师:你们都拿了3个小球,可以用几来表示?
生:3
(板书“3”,认读3。)
师:现在我们来投球了,拿袋子的小朋友要用袋子接住伙伴丢来的小球。请拿小球的小朋友注意了,往伙伴的袋子里扔2个小球,看他们能不能接住,一边扔一边数——
生(A和其他拿小球的学生):1,2。
师:刚才你们有3个小球,现在扔了3个,球多了还是少了?
生:少了。
师: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减法。
(板书“-”号)
师:对了,像这样球变少了的情况,就要用减法来计算,那你们扔了几个小球啊?
B:我扔了2个。
C:我也扔了2个小球。
A:2个。
(拿袋子的小朋友会看着袋子里的小球数。)
师:原来有3个小球,丢了2个,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会把算式列一下?
A:我会!我会!3-2。
C:3-2=1。
师:真棒,剩下1个球,就是=1
小球作为一种实物的学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触摸让学生直接体验扔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接理解减法的实际含义,然后进一步从直观的现象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吃饼干
对于孩子来说球类运动是他们喜爱的,而吃零食更是他们的最爱。针对低年龄孩子的这一特性,尤其是智障孩子心理认知等发展的迟滞性,他们不能和同龄的普通孩子那样,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不能做到主动对知识的渴求,只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刺激被动地去接受、理解新的知识。那么此时,教师所应研究的就是寻找多种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传授新知的目的。
和扔小球一样,我将5块饼干发放到每位学生的手中,A拿到了饼干非常的兴奋,他数了又数,确定了自己拿到了5块饼干。我告诉他们只能吃一块饼干,然后他们就会记得非常清楚,像这样吃掉了、少掉了的情况,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计算。这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理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
动动手指
在加法教学之初,学生就用过掰手指的方法。此时为了记忆减法、计算减法算式,我也教他们运用掰手指的方式。
如减法算式“5-3=2”,先要数出5根手指,A很快速地拿出了一个手,告诉我这是5,然后-2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减法算式就是球剩下的部分有多少。通过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体会扔掉、少了的情况要用减法,从而自己能够得出减法算式,加深学生对减法算式各部分的理解和掌握。
3. 动动手指,强化巩固知识
科学家认为,经常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可以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改善记忆力、思维能力。中医也认为手上有很多穴位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手指运动环节,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减法算式的掌握和记忆,又可以锻炼手指的精细动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XX区辅读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育德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XX区辅读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育德案例由用户“mingjun_0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