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2课时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科 目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单 元
第五单元
课 题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课 时
1
总课时
总第2课时
主备教师
王某某
使用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师笔记(二次备课)
课前导学设计
1.想一想,填一填。
(1)计算28-7+60时,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2)计算8÷2×6时,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脱式计算。
(1)14+3×6 (2)83-14÷2
=14+18 =83-7
=32 =76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
(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预设1:3×4=12(人) 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师: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写在哪里,和加法在一起的时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没有规定这样的顺序会出现什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课后
达标
设计
一、计算下面各题。
5×4+12 8+32÷8 56÷7+9
36-24÷4 30-2×7 24+18÷6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并计算。
三、你能将下面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四、成某某在计算“14-□×2”时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减法后算乘法了,结果得数是1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审 核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2课时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2课时 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由用户“对乙酰胺基酚”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