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告知与告状征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告诉孩子:别向老师“打小报告”,除非是大事
教育不应该培养告密者。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
*_**学初二在读的女孩小羽因为把手机带到学校而被同学私下告知老师。她被老师带去办公室约谈,在小羽否认带手机之后,老师决定留下小羽一人,自己去班里搜查确认。
就在此时,女孩小羽跳楼身亡。
事发后,小羽的父亲@胡某某 把当时的经过记录在了微博中。文章中提到,女儿曾两次被同学告密,将她携带手机的事情报告给班主任老师。
我几乎是揪着心看完这名父亲对当时自己跟着120救护车一起冲进学校的那段文字。
真不敢想象,经历了这一切的父母内心会有多么剧痛,光是看着那一字一句,旁人都已心碎。
我知道,每次一出这样的新闻,总会有许多人说,要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但就这件事来说,到底是孩子太脆弱,还是老师的处理方式有问题,我们尚无法简单得出判断结论。
但是,有一件事,我可以坚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教育不应该培养告密者。
说这一点,并非想要去攻击这个女孩班上那名告密的学生,如果在一个鼓励告密的班级环境里,年轻的孩子们想要独善其身可能是颇有不易。但我们至少可以先脱离开这起悲剧的情境,来单纯地聊聊,学生习惯性向老师告密这件事。
告诉孩子:别向老师“打小报告”,除非是大事
当“打小报告”成为班级里的风气……
在我看来,校方、老师、家长,都一定不该鼓励孩子对其它同学的非原则问题“打小报告”。
说真的,学生时代,咱们有几个没有做过比如偶尔上课睡觉、偷偷在底下看不让带来学校的小说、上课跟好朋友传纸条、给喜欢的人写情书、偶尔翘一节课之类“违反校规”的小事情?
要是那个时候我们的班里有许多双或者哪怕是一双一直盯着我们的眼睛,任何细节都会告密给老师,我们真不会觉得窒息吗?
学生时代,可能难免总是有爱打小报告的同学,要是加上老师的鼓励和默许,这样的孩子就更加加有了靠山。可其实,私下里大家都挺讨厌这样的氛围,还会自动远离那些爱打小报告的人。
看了微博上大家的评论,发现有这样记忆的人还真不少。比如,有的老师会在班里安插眼线,让其汇报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这些“眼线们”通常都会和老师的关系格外亲密,被老师特殊对待。
一个充满了告密气氛的班级,真的是想想都恐怖。有的老师甚至会悄悄安排眼线,引得同学们纷纷开始无端猜忌,特别容易影响同学之间的正常相处和交往,简直是“上个学都上得很糟心”。
悄悄带个零食、偷看个闲书、打个瞌睡、偷看一眼手机,这样的行为的确不合规,但这些行为其实说穿了都是“自律”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真的有必要如此上纲上线吗?
老师如何对待告密的同学,以及如何处理违反规定的学生,是拿出处理原则性问题一样的态度和方法,还是选择“软处理”,其实都很值得讨论。
有人说,那班上那么多学生,老师也不可能都注意到,用这种方式不是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杜绝这些违反校规的行为吗?
不可否认,这种鼓励学生互相揭发的方法,对惩治违反规定的学生的确有帮助。但学校育人,并不是仅仅把学生教育成一个“遵守规定”的人,它同样还包含着向学生传递更多、更美好价值观的责任,这样的价值观就包括信赖。
而鼓励学生互相揭发、告密,其实是一种非常不高级的管理方式。看似老师“省事”了,但却是以牺牲学生们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换回的所谓“管理便利”。一旦形成风潮,特别是在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之间,让他们错把揭发当成“正义”,想想当被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们步入了社会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真的细思极恐。
当然,谁都理解老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但教育这事儿,向来就是最怕一刀切和走极端的。比起用“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题
?
对于这些不同的原因,我们在回应孩子们的“小报告”时,也要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和引导方式。但不论如何,有个大原则必须要坚守,就是我们的态度不该是鼓励孩子互相揭发、打小报告。
除了前文提到的绘本,还有一本来自于《我要更出色》这套书的其中一本:《我不打小报告》,也可以和孩子读一读。
我们应当让孩子知道,有些严重的事,说出来叫正义;但有些琐碎矛盾,就尽量“不要去干涉别人,而是相信别人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
把握好这个原则,孩子就更能有把握地正确对待“告密”这件事。
而当我们的孩子都拥有这样的意识,那我们的大环境才会是让人觉得安全放松的,这很重要。
-END-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告知与告状征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告知与告状征文由用户“sygnou”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