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小学殷志伟,今天和大家分享交流的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下面,我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1.单元教材分析。2.单元总体目标。3. 单元重难点。4.单元学情分析。5.单元教学建议。6.单元课时分配。
首先来看:单元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在小组里或班级内开展调查活动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本单元继续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据的分段整理和统计图表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是教学简单的数据汇总,第二段是教学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第三段是单元练习。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1个特点:引导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初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积累基本的统计活动经验。教学简单的数据汇总时,首先提出“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先在小组里开展调查,再通过交流把各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最后启发学生依据汇总后的结果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时,先呈现了“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再引导学生对照这个标准思考“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你们班其他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等问题,启发学生先在小组里调查每人的身高,再进行全班交流,从而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在一系列的实际调查和简单测量等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运用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积累了相应的统计活动经验,培养了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第2个特点: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整理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初步体会相同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而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汇总时,当学生把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汇总整理后,教材要求他们把这些数据“按季度”重新分类整理,看看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由此,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样做?得到的结果和你们班一定相同吗?从而,帮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整理数据、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时,一方面引导学生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与“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一组数据的分布特点;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按一定标准重新排列,从而找出最高身高和最矮身高。这个过程既涉及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也涉及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初步的数据分析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第3个特点:精心选择统计活动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逐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两道例题选择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素材,随后安排的“想想做做”和练习十二中,也有很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和问题。例如,让学生抛正方体,记录正方体表面每个数朝上的次数,并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到什么。又如,让学生围绕“一庹的长度是多少米”这个问题在小组里展开调查,并通过把获得的数据与相应的身高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一些有趣关联。再如,让学生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鞋的码数,并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的身高在全组同学中的位置;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教材给出的身高标准加以确定,但要提醒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身高标准是不一样的。
(4)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统计活动过程。
让学生说说对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有哪些新的了解,从活动过程中又学到了哪些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最后第六部分: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计划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例1“简单的数据汇总”和想想做做第1、2题;第二课时教学例2“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和随后的想想做做第1、2题;第三课时练习十二第1、2、3题和“你知道吗”。
老师们,以上就是本单元的教材教法分析,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感谢您的观看,再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由用户“火柴人灬”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