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国沿海某区域水下地形演变趋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国沿海某区域水下地形演变趋势
班级:17地信转本班
学号: *** 姓名: 徐某某
一、实验介绍
沿海区域水下地形多时段监测有利于及时掌握人类活动以及潮汐、洋流等共同作用下的水下地形冲淤演变规律,对于指导沿海开发(如XX建设)、滩涂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实验利用2010年和2015年两期沿海区域水下地形实测点阵数据,通过构建研究区两期数字高程模型,计算2010-2015年冲淤变化情况,并绘制冲淤变化图和典型断面变化图,具体要求如下:
1、基于实测点数据,分别生成2010年和2015年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空间分辨率设定为50米,并绘制2010年和2015年高程分布专题图;
2、计算2010年-2015年,研究区范围内冲淤及变化情况,绘制冲淤变化分布图,并计算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冲刷深度、淤积总量、冲刷总量;
3、提取2010年和2015年研究区-18米等深线,绘制等深线分布图,并计算2010年和2015年-18米等深线包围区域的面积;
4、提取研究区给定位置(dm1和dm2)的断面数据,绘制断面分布图。
二、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包括测点数据、断面数据和边界数据等,具体如下:
GCD2010_P1.shp:2010年水下地形测量数据第1部分;
GCD2010_P2.shp:2010年水下地形测量数据第2部分;
GCD2015_P1.shp:2015年水下地形测量数据第1部分;
GCD2015_P2.shp:2015年水下地形测量数据第2部分;
Boundary.shp:沿海某区域陆地边界;
dm1.shp:断面1所在位置;
dm2.shp:断面2所在位置;
ResearchArea:研究区范围。
说明:(1)每年的实测数据包含了p1和p2两部分,构建同一年的数字高程模型时,注意选择两部分数据;
(2)请用研究区范围截取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并作为冲淤变化的计算范围。
/
图1 研究区数据分布图
三、实验过程
1、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及专题图生成
数字模型构建包括TIN生成、TIN转Raster、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截取以及数字高程模型专题图制作四个阶段。
1)TIN生成利用ArcToolBox工具箱的Create TIN完成,具体工具位置和页面设置见图2。
2)TIN转Raster利用ArcToolBox工具箱的TIN to Raster完成,具体见图3。
3)基于上述方法,分别生成2010年和2015年数字高程模型,并利用研究区范围图,截取2010和2015年研究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具体见图4。
4)对研究区2010和2015年数字高程模型进行符号化,并绘制数字高程模型专题地图(指北针、比例尺、图例)。专题图见图5。
//
图2 TIN生成示意图
//
图3 TIN to Raster生成示意图
/ /
图4 提取研究区范围内DEM示意图
/
/
图5 研究区2010年和2015年数字高程模型分布图
2、研究区冲淤积变化
利用栅格计算工具,按下图6计算公式,生成冲淤变化结果。
/ /
图6研究区冲淤积变化计算示意图
计算2010到2015年,研究区的平均冲淤深度,该值可通过右键文件-Properties-Source界面内的统计数据获取,记录数据,并以文字的形式写入第四节实验结果分析。
利用栅格数据重分类功能(ArcToolBox下的Reclassfy),对冲淤变化结果进行重分类,分类数为10类,分别为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国沿海某区域水下地形演变趋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国沿海某区域水下地形演变趋势由用户“l65132691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