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社会心理学重点》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社会心理学重点

以下为《社会心理学重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社会心理学(金某某)重点 - 百度文库

请稍等...

百度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普通分享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金某某)重点

VIP专享文档

2018-12-03

13页

用App查看

基本概念:

1.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P4

2. 社会化 :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P63

3. 社会认知: 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 . 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 。 P115

4. 第一印象: 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 首因效应: 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P123

6. 晕轮效应: 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P125

7. 社会刻板印象: 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 刻板印象 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某某) P141

8. 自我: 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 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 )P163

9. 自尊: 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P17

10. 印象管理: 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胡 :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P130

11. 归因: 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P152

12. 基本归因误(偏)差: 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 P157

13. 人际关系: 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式 —— 非正式、稳定 —— 不稳定、亲密 —— 疏远、积极 —— 消极;杨某某老师的人际关系类型:血缘、姻缘、地缘、业缘。 P271

14. 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喜欢。 P243

15. ( 社会测量法: 是由莫雷诺( J. C. Moreno )首创的、用于定量地提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 步骤: 明确测量目的、确定测量变量、设计、选择方法、编制测量问卷、测量的实施、结果处理。 原理: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近;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远。 )

16. 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合作、谦让等。 P299

17. 助人行为: 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P299

18. 利他主义: 无个人动机,不期望回报的助人行为。 P299

19. 责任分散假设: 拉特纳和达利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也许每个人都对想,其他人会帮忙,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每个人都会把其他人假象成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实际上,可能没有一个人采取实质的行动,大家依旧保持着旁观者的身份。 P302

20. 侵犯: 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金某某: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该定义包括三个要素: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伤害行为(与敌意的关系)。 P322

21. 社会影响: 个人行为与态度由于社会压力或作用而朝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 P10

22. 从众: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相一致方向变化的现象。 P351

23. 遵从(服从): 指人在权威或强制性的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念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念或行为。 ( 金某某:指个体或群众在权威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 )P352

24. 依从: 人因为在他人的的期望压力下而接受他人的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P351 、 P378

25. 群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P402

26. 竞争: 不同的个体为同一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P422

27. 合作: 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P422

28. 冲突: 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P432

29. 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在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P407

30. 社会干扰: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P407

31. 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P411

32. 沟通: 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含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背景等七个要素。 P212

33. 态度: 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 对象 ,有一定 观念 基础的 评价性 , 持久 反应倾向。 P88

34. 态度改变: 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改变,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改变,即质变。通常所谓的态度改变更多的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改变。(金某某: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上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 ) P374

35. 劝导(说服): 传达者凭借其可信性、生理的吸引性与听众或观众相似性的高低对听众或观众的说服效果。 P375

36. 礼: 是指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37. 义 :指中国社会中人表现出的合乎规范的言行;

38. 孝: 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特殊 社会态度 与 社会行为 组合,亦即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

39. 缘: 所指的是一种命中注定的人际关系,此种关系的产生、性质及长短既已前定,不能或不易有所改变。

40. 忍: 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抑机制或历程,在此机制或历程中,当事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不利之後果的发生,或为了预期对自己、他人或公众显然有利之後果的出现,不得不做己所不欲的事情或承受己所不欲的身心痛苦。

经典实验:

1 、 Kelley 有关中心特质的实验(中心特质, 120 )

实验目的: 验证“热情一冷淡”是否具有中心品质的作用。

实验方法: 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被试: 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实验过程 : 告诉学生说有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他到来前将关于他的特征描写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是与 Arch 用的完全一样,即: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某某“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 20 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研究者让被试说出被邀请者的印象。

实验结果 :认为被邀请者“热情”的学生对他的评价更积极,而认为“冷酷”的学生表现显得拘谨。不同的描述不仅影响人们的印象,还影响人们的行为。

依据上述结果,凯利等认为,热情 — 冷淡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与其相对应的是边缘品质。是否具有热情或冷淡的品质,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他人其他特征的评价。

( 中心特质: 那些与刺激物的其它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

2 、 Dion 的晕轮效应实验(社会知觉, P125 )

研究目的: 证明晕轮效应的存在

试验方法: 现场实验、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实验过程: 分别让被试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要求被试对照片上的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要评定的这些特点与有无吸引力并没有关系。

实验结果: 发现外表吸引力直接影响人们的印象形成。以一般吸引力的人为参照,则高吸引力的人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无吸引力的人则得到了较低的评价。在各个特征评价上显出一致性倾向。心理学家在分析晕轮效应时发现,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个人的一种品质推断出其他品质,是一种普遍倾向。

3.Zajonc 关于熟悉性影响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人际吸引, P252 )

研究目的: 探讨“熟悉”这一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作用

研究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自变量:词汇或照片呈现的次数)

实验材料: 中文词汇或照片

被试: 不懂中文的成年人

实验程序: 一个接一个的观看预先排列好的词汇或照片。其中,有些图片呈现达 25 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看完所有的词汇或照片后,要求被试评价对所看过的词汇或照片的喜欢程度(因变量)

实验结果: 结果发现 , 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因此,发现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于某种对象的喜欢。这种熟悉引起喜欢的作用,称为熟悉效应。

(熟悉对于人际吸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熟悉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喜欢还会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喜欢,该实验就是为了验证熟悉能够引起喜欢。)

4 、 Kernis 、 Landy 等关于“美丽辐射效应的实验”(人际交往, P252 )

研究目的: 研究女性的外貌因素是否会影响男性的评分倾向

研究方法: 3x2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自变量 1 :女性照片的漂亮程度,含有魅力组、无魅力组 ; 同时设控制组

自变量 2 :论文的好坏性质,含两个水平:质量好的论文、质量差的论文

实验程序: 实验组被试阅读一片贴有作者(女性)照片的论文;控制组被试阅读的文章上则没有作者的照片,阅读完后对文章的质量进行评分

实验结果: 由于辐射效应的存在,同样质量的文章被认为是有魅力女性写的,得到的评价更高,特别是文章质量不高时,这种效应更明显。这表明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

(外貌魅力即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漂亮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慧等。)

5 、 Latane 等关于责任分散的系列实验。(助人行为, P303 )见书

研究目的: 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更重要的是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方法 :现场实验

被试: 男性大学生

实验程序: 被试在填写问卷时,研究者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观察被试的行为。

实验结果: 当被试单独一个人在屋里时, 75% 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 6 分钟内报告。其中 50% 的被试在 2 分钟内做出了反应。而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 10%—38% 。另外,拉特纳还进行了紧急助人实验、不幸女士实验等 50 个研究,其中 90% 的研究都表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更大。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6 、 Bandura 的模仿侵犯实验(侵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P330 )

研究目的: 探索观察模仿的类同行为是否会影响儿童做出侵犯行为的倾向。

研究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

被试: 幼儿园儿童

实验材料: 充气娃娃

实验程序: 把两组被试分别带到玩具室,实验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侵犯行为;控制组儿童看到一个成人对充气娃娃做出不带侵犯性的其它行为,让每一位被试单独玩这些充气娃娃,记录其对充气娃娃作出侵犯行为的次数。

实验结果: 实验组儿童出现了许多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的侵犯远远多于控制组,两组差异十分明显。另外,班杜拉发现孩子们除了会模仿真实生活中的人物之外,还会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即使是成人也会模仿榜样所做的真实或虚假的侵犯行为。

7 、 Arch 的从众实验(社会影响, P353 )

实验目的: 探索群体的压力是否会影响人们对自己知觉对象的判断

实验研究: 现场实验

实验材料: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 18 套( 50 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

实验程序:每组被试 共有 7 名被试,其中 6 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 a 、 b 、 c 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实验要求被试大声说出他所选择的线段。

18 套卡片共呈现 18 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从第 7 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

实验结果: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 约有 15 %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 12 次中就有 9 次。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的从众反应,即每 12 次中就有 4 次发生从众行为。这些数据说明,聪明人也会说“白话”为和群体或他人的一致而产生从众行为。

错误类型: ( 1) 知觉的歪曲 .(2) 判断的歪曲(从众) .(3) 行为的歪曲(顺从)。

8 、 Milgram 的服从权威实验 (服从,社会影响, P368 )

实验目的: 探讨个人对权威人物的服从情况

研究方法: 现场实验

实验材料: 电击实验台

被试: 首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受试者,每次实验付给 4.5 美元的酬金,结果有 40 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年龄均在 25 ~ 50 岁之间。

实验程序: 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充当学生。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出它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点击。当电压过高,“教师”不忍心再继续下去时,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继续实验。

实验结果: 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即有 26 名被试 ( 占总人数的 65 % ) 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外 14 人 ( 占总人数的 35 % ) 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9 、囚犯困境实验(合作、竞争, P422 )

研究目的: 测试被试之间作出的行为是合作还是竞争

被试: 两个囚犯

实验程序:设置经典情境:囚犯两难困境。 警方认为两个嫌犯共同参与了同一项犯罪活动而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如果两个嫌犯都不认罪,则由于证据缺乏,两人都只会被判刑 1 年;如果两人都认罪则都会被判刑 10 年;如果其中一人认罪,而另外一个人没有认罪,则认罪者被释放而拒绝认罪的罪犯则被判刑 15 年。

囚犯都选择不认罪而共获刑就是合作,而其中一个囚犯在同伴选择不认罪的前提下选择自己认罪,就是选择了竞争策略。

实验结果: 在多达 2000 个研究中,研究者对被试在各种囚犯困境的心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特定决策上更倾向于背叛,因为这样剥削了他人的合作,并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伤害。但不幸的是,因为没有采取合作,实际上结果双方都能认识到可以互惠,但彼此都不信任,结果注定不合作。在囚犯困境中,人们对于自我利益的不加制约的追求,对双方都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合作:指不同个体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是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囚徒困境实验式研究合作与竞争的一个经典情境。)

10 、 Festinger 的认知不协调实验(态度、认知不协调理论, P398 )

研究目的: 研究认知不协调对态度的影响

实验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研究程序: 让 3 组被试做 1 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要求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绕线工作很有趣,同时要求控制组被试对等候在外面的被试说明实际情况,然后让他填一张反映他绕线工作真实态度的问卷。

实验结果: 获得 20 美元组和控制组的参与者对任务的评价都认为该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对于 1 美元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对任务的心喜欢程度却明显高于 20 美元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分析,这种现象是因为参与者撒谎后,其撒谎行为和他对任务的原有态度之间出现了不协调而引发的。

11 、 Brunner 的货币实验(上下文效应,社会知觉, P115 )

实验目的: 探讨家庭贫富背景对孩子社会知觉的影响

实验方法: 双因素混合测量。自变量一是实验材料的性质,即硬币 —— 纸币;自变量二是被试家庭贫富背景。

实验材料: 投影仪、一套硬币(含 1 分、 5 分、 10 分、 25 分和 50 )一套各种硬币对应的纸币。

实验对象: 30 名家庭贫富不同的 10 岁的孩子

实验程序: 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荧幕上,让被试一次观看,然后一去刺激物,令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圆形制片。

实验结果: 被试画出来的图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片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较他们看到的真实硬币更大,尤其是贫苦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这个实验说明,社会认知受主客观因素所制约。

( 上下文效应: 上下文即背景会影响到社会知觉,社会背景会给印象形成提供信息,我们自己在背景中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背景的作用是微妙的,所以当认知者试图推论目标个体的特征时,他可能不会观察到背景或情境在引发和保持特定行为上所起的作用。)

12、 Baldwin 等的他人态度影响自我评价的实验(自我)

实验目的: 探讨自我意识到的他人态度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实验方法: 单因素完全随机 ; 自变量 : 被试见到的照片的性质。

实验材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ice}

立即购买

查看文集

精品课程

${item.title}

免费 ¥${item.price}¥${item.oriPrice} ¥${item.oriPrice} ${item.orgName}

${item.videoCount}课节

相关推荐文档

${searchSpecial.title}

${v.docTitle}

推荐 热门 好评

用App查看

打开百度APP

返回百度搜索

下载原文档,方便随时阅读

下载文档

2亿文档资料库

涵盖各行课件、资料、模板、题库、报告等

多种记录存储好工具

提供图转文字、拍照翻译、语音速记等

APP端内容永久保存

随时阅读,多端同步

立即下载

看视频广告,获取20元代金券礼包

看视频,立领券 视频大小约3.7M

您是老用户,送您2张代金券

5元

适用除连续包月外的其他VIP

24小时内有效

10元

限百度文库VIP-12个月适用

24小时内有效

领取优惠券

您已成功领取老用户福利

已转存到百度网盘

存储在文件夹【来自:百度文库】

去看看

文库新人专享礼包

限时免费

价值¥500+

去文库APP免费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附件4:“山西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登录指南手册
  2. 社会学概论基本知识
  3. 法治建设征文1000字左右
  4. 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5. 毕业论文题目是《大班社会集体教学活动--我最喜欢的动物》答辩稿
  6.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1.2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7. 1、财政部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通知
  8. 社会心理学课件
  9. 社会资源参与群防群治的实践思考——***西津“蓝某某”为例
  10. 3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11. 弗洛伊德思想摘录
  1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好的人际关系》优质课教案-7
  13.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14. 道法八上一单元知识点
  15. 社会实践报告
  16. **_*体育指导员技能提高申请表
  17. 体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18. 社会心理学试卷

以上为《社会心理学重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社会心理学重点由用户“powereasyCMS”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7-12 08:25:19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fe/28/78789.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fe/28/78789.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