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适应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适应症】
不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经常规治疗后未能痊愈
下列情况下,均可考虑用针刀治疗:
①脑血管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②年龄75岁以下;
③无严重的心肺疾患;
④一般状况良好。
【禁忌症】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不宜针刀治疗:
①脑血管病急性期;
②年龄75岁以上;
③有慢阻肺、心功能不全;
④有凝血功能障碍;
⑤有癫痫、精神异常不能配合;
⑥血压在180/110mmHg以上;
⑦骨质疏松明显;
⑧施术局部有感染;
⑨一般状况较差;
⑩其它针刀治疗禁忌症。
【治疗方法】
针刀常规如术前、术中、术后等操作规范,在此不再赘述。按照《针刀临床诊疗和操作规范》要求操作,重点是重点是进行颈椎的以下部位治疗:
①枕下凹点 重点是围枕骨大孔外,做半圆形切开松解寰枕后膜后组织。
②关节突关节(外侧关节柱)点 在病变范围(节段)区内,可选4-6个治疗点。主要是打开关节突关节囊,松解关节突关节。若有椎管狭窄,则松解相应节段黄某某。
③两侧枕大凹点 进行内上外下斜行切开1-2cm。
④相关的项、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点。
每次治疗部位总计以不超过10点为宜。
以上治疗每周一次,一般连续治疗4次。
临床经验表明,多数脑血管病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表现为面色红润,精神好转,睡眠质量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软瘫的肌张力提高(脊髓供血增加及功能改善),硬瘫的肌张力降低(大脑皮层等上运动神经元供血增加及功能改善),头痛头晕减轻甚至消失,言语转清,饮水呛咳减轻,视力提高(主要是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等后循环供血增加),整体生活能力提高,残疾程度降低。有并发症者,也可一并进行治疗。
【治疗原理】
脑血管解剖
脑部的动脉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两个系统,即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颈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的血液。左右椎动脉在颈根从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通过上六个或五个颈椎横突孔所形成的骨管隧道,从寰椎横突孔走出,越过寰椎后弓,穿过寰枕后膜及硬膜入颅,于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在颈椎横突孔上行的一段分出5-6支脊髓支,自基底动脉又分出许多分支,如脊髓后、前动脉、延髓支及小脑下后动脉,供应脊髓、脑干和小脑部分的血液,最后在脑底部分出大脑后动脉。
大脑动脉环,又称基底动脉环或Willis环,是颅内动脉重要的侧支循环,由成对的大脑后动脉交通前段、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和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组成。正常时,两系统动脉的压力相等,血液可以顺畅的分别到达所供应的脑组织。正常情况下,两系统血液不混流。一旦环的某一动脉阻塞,前后交通动脉和其他动脉便进行补偿供应,因此动脉环是以具有代偿潜能的侧支循环结构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主要通过Willis动脉环沟通。研究表明:无论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还是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闭塞,其主要的侧支循环途径是Willis环。临床发现部分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表现可以较轻微,甚至没有症状。而脑血管造影则显示的另一特征则是一侧或两侧椎动脉代偿性增粗。这充分说明,不论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还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改变,均可通过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的供血而得到改善。
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即因局部脑血流明显减少甚至中断所致之脑血管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研究表明,脑梗死灶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甚至梗死灶周围的所谓正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研究证实,通过针刀治疗颈椎病,可解除椎动脉的压迫,明显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从而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综上所述,针刀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除广泛应用在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我们尝试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业已初步收到成效,还希望各位同道一起开展研究,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以使针刀疗法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一种新技术。
【综上所述】
针刀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除广泛应用在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治疗,近年来我们尝试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业已初步收到成效,还希望各位同道一起开展研究,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以使针刀疗法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一种新技术。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适应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适应症由用户“shanji131488888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