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医基础绪论》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中医基础绪论

以下为《中医基础绪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绪论

?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

? 2.宋金元时期 (1)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理论 (2)金元四大家 ? a. 刘某某(字守真)—火热论—寒凉派—《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b. 张某某(字子和,号戴人)—邪去正自安—攻邪派—《儒门事亲》 ? c. 李某某(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温补脾胃—补土派—《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 d. 朱某某(字彦修,号丹溪翁)—滋阴降火—滋阴派—《格致余论》 ?

?3.明清时期 (1)温病四大家 ? a. 吴某某(字又可)—《温某某》—“戾气”说 ? b. 叶某某(字天士)—《温某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卫某某营血辨证 ? c. 薛某某(字生白)—《湿热条辨》—对湿热病做出一定贡献 ? d. 吴某某(字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2)清·王某某—《医林改错》—“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淤血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a.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某某(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b. 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神: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2)病理上的整体性????????????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辩证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 辨病势。 ??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某某。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从而根据证候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与辨病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二)气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 2.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2)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3)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某某、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卫某某为阳,等等。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2.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 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 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 长的关系。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四)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 1. 阴阳互为消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五)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六)阴阳某某与平衡 阴 阳某某,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某某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 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阴阳某某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所谓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 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 脏腑形体分阴阳????? 2. 经络系统分阴阳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XX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2.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阴胜则阳某某,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 分析四诊资料??? ????2. 概括疾病证候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某某”、“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 (1)阴阳偏盛的治则:“实则泻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的治则:“虚则补其不足”— 阴虚:“阳某某治阴”、 阳虚:“阴病治阳” ?? (3)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 五行的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二)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某某;“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 ???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 “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两种。

?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某某,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次序是:木某某、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某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2.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某某。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2.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某某,金某某,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某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某某,母子俱衰。 2.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两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 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如火旺导致木某某,终至木火皆亢。 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终至木水皆不足。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 3.确定治则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某某、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某某和XX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某某: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某某: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XX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抑强扶弱。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平.金木某某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平.金木某某: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

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 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一)中和思维(二)类比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

第一节? 精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XX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精的代谢过程,分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某某等三个不同而相关联的阶段。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1)繁衍生命 ?(2) 濡养、化血、化气、化神 ?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运动的意义???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2.气化的形式—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二)温某某与凉润作用(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二)元气、宗某某、营气、卫某某

1.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某某的生理活动。

2.宗某某—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1)生成与分布:宗某某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某某。宗某某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2)生理功能:宗某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3.先后运用—(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应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二是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

四、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1.泻其阳某某:实热证???? 2.损其阴盛? 寒实证

(二)补其不足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 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偏衰的虚热及虚寒证 3.阴阳并补:阴阳两虚证??? 4.回阳某某:亡阴亡阳证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一)调精—1.填精 2.固精 3.疏利精气

(二)调气—1.补气? 2.调理气机

(三)调血—1.补血? 2.调理血运

(四)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调理气与血的关系????? 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 3.调理气与精关系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六、三因制宜—(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 1.年龄 2.性别 3.体质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案5
  2. 终结性考试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开卷)
  3. 5种表达方式ppt
  4. 如何能做好各学段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工作
  5. 职业生涯规划书
  6. 基于精益生产管理的数据决策分析体系
  7.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报告
  8. 中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以上为《中医基础绪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医基础绪论由用户“所使”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1-10 14:19:52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f7/30/139028.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f7/30/139028.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