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
课题
有关光的思考
单元
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一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配以简单的文字,对光进行介绍,同时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本课教材的前两页用多幅图片展示了不同的光源以及跟光相关的物品或景物,既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又将问题聚焦到光源上。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给出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并给出“黑暗中观察苹果”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光的作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材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重点
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
难点
认识到没有光,就不能看到物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
出示生活中的光
图片展示
播放视频《我们周围有哪些光》
聚焦本节课研究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光的种类很多,比如阳光、灯光、烛光等,这些光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光的来源不相同:阳光来自太阳,灯光来自电及电器,烛光来自蜡烛。
光的明亮程度有所不同,阳光刺眼、灯光有亮有暗、烛光相对较暗。
有些物体本身不发光,依靠反射发光。如阳光下的树木、花、草、灯光下的路面、被蜡烛照亮的灯笼等。
板书课题《有关光的思考》。
观察图片,判断是什么光。
观看视频
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有利于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生活经验,对光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进而聚焦到光源的研究上。
2. 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光源
观察几幅图片,说一下这些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教师点拨: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如太阳、通电的灯泡、燃烧的蜡烛、烟花等。还有一些小动物也会发光,如萤火虫等。除此之外,一些自然现象也会发光,如闪电等。通常我们把这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重要的光源。
判断:哪些是光源?
出示图片
教师点拨:
判断依据: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才称为光源。
发光鱼、萤火虫的光是光源。
后视镜、月亮反射的是阳光,它们不是光源。
探索二:光源的分类
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依靠自身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像灯泡、蜡烛、烟花等人为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如萤火虫、海萤、电毁等能发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很多,如无影灯、额镜、透镜、面镜、镁光灯、冷光灯等。夜视仪是弥补了夜间光线不足造成的视线模糊,刚好承接研讨环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光的广泛应用。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能够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在实验中了解到光
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时,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意识到光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1.1有关光的思考
板书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1《有关光的思考》教案由用户“q47400663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