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9.回归教材系列之:课本实验总结 (必修1、必修2、选修4) 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参考答案 人教版课本实验总结必修 1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一、实验 1-1 粗盐的提纯 1.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称取 4 克粗盐加到盛有 12ml 水的小烧杯中,用 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 组装好仪器,将 1 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 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当出现较多固体时某某 止加热,余热蒸干。 (2)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 底端靠三层滤纸处、漏斗颈的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3)较多食盐晶体析出;液体局部过热,致使液滴飞溅出来。 二、实验 1-2 SO42-离子的检验 1.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溶解后溶液的颜色、在溶解过程中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以及 沉淀的颜色;一小部分。 2.先加酸、再加 BaCl2 溶液;先加 BaCl2 溶液、再加酸。 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提纯后的食盐约 0.5g 放入试管中,加入约 2ml 水配 有 不 溶 于 硝 酸 的 白 色 沉 淀 产 成溶液,先滴入几滴稀盐酸使溶液酸化,然后向试管 生。 中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4.(1)测 pH, 若 pH=7,肯定无 H+;(2)取样,滴加足量 Ba(NO3)2 溶液,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 判断是否有 SO42-;(3)过滤或静置取上层清夜,滴加 AgNO3 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判断是否有 Cl-。 三、实验 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1.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温度计,蒸馏烧瓶,XX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3.3.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硝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酸银溶液。 且沉淀不溶解 2.在 100 ml 烧瓶中加入约 1/3 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 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到 100℃ 粒沸石(或碎瓷片),如图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 沸腾,在锥形瓶中收集蒸馏水 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总分液体,用锥形瓶 收集约 10 ml 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收集到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滴入几滴稀硝 加硝酸银溶液于蒸馏水中,无沉 酸和几滴硝酸银溶液 淀 (1)沸石(或碎瓷片)(2)下,上(3)测量水蒸气的温度(4)白色,不溶解 4.蒸馏方法。如目前世界各国淡水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海水相对充足,用海水制取蒸馏水,就 是用蒸馏法除去海水中的离子。 四、实验 1—4 萃取和分液 1.分离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相差很大的液态混合物。 2.铁架台,铁圈,铁夹,分液漏斗,烧杯 3.不,下,无,紫红;活塞和上口处;不,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而酒精易溶于水; 使分液漏斗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有利于下层液体的流出。 4.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 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 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五、实验 1-5 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1.天平(含滤纸),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1)氯化钠,砝码。 (2)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精密计量仪器;温度、容量和刻度线;漏水;溶解或稀释 的;配制溶液,不能贮存溶液。 2.(1)58.5(2)58.5(3)烧杯,适量(4)冷却,玻璃棒 (5)2~3(6)1~2cm,胶头滴管,刻 度(7)摇匀 3. n V c / / / 减小 不变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减小 不变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不变 增大 偏小 减小 不变 偏小 不变 增大 偏小 4.(1) 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热溶液体积偏大,则所加水偏少,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2)因 为溶解溶质或稀释溶液的烧杯中,还留有溶质的溶液,蒸馏水洗涤后所得溶液若不转移到容量 瓶中,会使容量瓶中的溶质的量低于计算值,从而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3)不对。这样做 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低。如果这样做了,应倒掉重新配制。(4)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 NaOH 时,不能用纸称量。这是因为 NaOH 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并极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的 CO2 反 应。所以在称量固体 NaOH 时,应将 NaOH 放在烧杯中,并盖上玻璃片,在称量时动作还应尽 量快。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科学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3. 沸腾,逐滴,红褐色,红褐色。⑴自来水中含电解质、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马上发生凝聚, 导致实验失败。⑵因为氯化铁溶液浓度过稀,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⑶长时间的加热能够 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4. 光速照射时的现象 没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没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1)垂直,光的通路(2)无(3)浊液 二、实验 2—1 离子反应 2.步骤与现象: 实验步骤 1.向某某 5ml CuSO4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ml NaCl 溶液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溶液仍呈蓝色 2.向某某 5ml CuSO4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 5ml BaCl2 溶液 溶液虽呈蓝色,有白色沉淀产生 3.CuSO4 溶液被 NaCl 溶液稀释;CuSO4 溶液被消耗。 4. 混合前溶液中的离 发生混合的溶 编号 溶液 子 液 ① CuS O4 Cu2+、SO42- ①和② ② NaCl Na+ 、Cl- ②和③ 混合后溶液中的离 生 成 的 物 子 质 Cu2+、SO42-、Na+ 、 无 Cl- Na+ 、Cl-、Ba2+ 无 ③ BaCl2 Ba2+、Cl- ①和③ Cu2+、Cl- BaSO4 稀释;Ba2+和 SO42-,Cu2+和 Cl5.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Ba2++SO42-=BaSO4↓ 三、实验 2—2 离子反应的本质 3.(1)NaOH 与 HCl 电离出的离子没有发生反应;(2)NaOH 与 HCl 电离出的离子全部发生反应; (3)NaOH 与 HCl 电离出的离子部分发生反应。 4.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向烧杯中加入约 40ml0.1mol/L 的 NaOH 溶液,滴入 2~ 溶液颜色变红,灯泡亮 3 滴酚酞试液,接通电源 2.再用胶头滴管向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 溶液红色褪去,灯泡没有熄灭 Na+和 OH—,OH—参加反应,溶液中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Na+与 Cl-没有反应。 4.不同,相同, H+与 OH-结合生成 H2O。 5.(1)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 H+与 OH-结合生成 H2O。(2)离子方程式可表示某一具体化学反应, 也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这是跟化学方程式不同。 四、实验 2—3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实验与分析: 实验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1.5mlNa2SO4 溶 液 中 加 有白色沉淀生成 略 入 5mlBaCl2 溶液 2.5mlNa2CO3 溶 液 中 加 有气泡产生 略 入 5mlHCl 溶液 3.5ml NaOH 溶 液 中 加 溶液先变红,加入盐酸后 略 入几滴酚酞溶液,再滴 红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 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 无色 色 3.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水 4.(1)H++OH—=H2O(2)KNO3 和 NaCl 溶液混和前后离子数目和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没有发生 离子反应。(3)Cu(OH)2+2H+=Cu2++2H2O(4)Al(OH)3+3H+=Al3++3H2O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实验 3-1 和实验 3—2 钠与氧气反应 1.钠在空气中的变化的不同 2.钠,滤纸,小刀,玻璃片,镊子,三角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3.步骤与现象: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没 取出的金属钠表面有一灰黄色层,切开后 有,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 实验 3-1 的切口处露出银白色XX。切口在空气中 露置一会儿,会逐渐变暗。久置表面还会 形成溶液,再变成白色粉末 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 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最 角上,用小切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 后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 实验 3—2 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 酒精灯进行加热。 (1)镊子 (2)滤纸 (3)立即撤掉酒精灯。 (4)全部放回原试剂瓶中。 4.常温或加热的,加热 5.拓展思考:通过实验你了解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 色态 密度 硬度 熔沸点 导电导热性 银白色固体 比煤油大,比水小 小,质软 低 好 二、科学探究氧化膜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或解释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 铝箔熔化,失去光 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构成薄膜的氧 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 泽,但熔化的铝箔 化 铝 的 熔 点 ( 2050℃ ) 高 于 铝 的 熔 点 化 并不滴落 (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 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用除去表面保护膜的一 熔化的铝仍不会滴 铝很活泼,磨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 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 落 中又会很快的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热至熔化 4.归纳与结论: (1)强,易(如钠露置空气中就氧化);弱,反应条件较高(如铁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加热条件 下不与氧气反应。 (2)普通氧化物, Na2O2, Fe3O4。 (3)不能保存内层金属,可以保存内层金属。 5.(1)增大铝与空气的接触面,如将铝粉撒到火焰上,可观察到耀眼的白光;提高反应的温度,如 将铝箔略卷,尖端夹一根火柴,然后将火柴引燃,把火柴和铝箔一起伸入到氧气瓶中,可观 察到耀眼的白光等。 (2)致密的氧化铝氧化膜对内层金属铝起保护作用,日用铝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使用。 三、实验 3—3 钠与水反应 1.实验目的:探究在常温下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2.仪器及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 3.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原因和结论 灰白,无色 切割后钠迅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周围有水雾,有 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 时可能有火花 钠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钠与水反应剧烈,产生气体 钠球逐渐变小 反应逐渐将钠消耗完 钠球游过的地方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钠与水反应生成 NaOH 无,红 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 NaOH 和 H2,并放出热量。 四、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 1.不,水蒸气 2.3Fe+4H2O(g) Fe3O4+4H2↑ 3.(1)发生水蒸气;(2)检验产生的气体。 4.加热时试管内铁粉红热,点燃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反应后,试管内的固体仍呈黑色。 6.(1)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2)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 性的实验操作;(3)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4)方案简单易行,应采用简单 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步骤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五、实验 3-4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向某某 2-3ml 盐酸溶液的试管 A 中放入一小块铝片, 铝分放入盐酸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将点燃 待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 A 试管口 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蓝色火焰 向某某 2-3mlNaOH 溶液的试管中 B 放入一小块铝片, 铝分放入 NaOH 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将点 待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将点燃的木条放在 B 试管口 燃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可观察到蓝色火焰 4.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都能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H2。 5.(1)在反应中可观察到开始反应较慢,后来渐渐加快,这是因为开始时是铝表面的氧化膜先发生 作用,氧化膜反应完以后才有 H2 产生,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也加快。 (2)铝和氧化铝能跟酸、碱反应,因而铝的保护膜和铝制品会直接被酸、碱、盐侵蚀,所以,铝 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六、实验 3-5 Na2O2 和水反应 3.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大量气泡产生 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 带火星木条复燃 有氧气产生 试管外壁温度升高 反应放热 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 有碱生成且具有漂白性 5. 物质 颜色、状态 氧元素化合价 与水反应 与二氧化碳反应 Na2O 白色固体 -2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与盐酸反应 Na2O+2HCl==2NaCl+H 2O 七、科学探究 Na2CO3 和 NaHCO3 的性质 2. 步骤 1 g Na2CO3 ①观察 ②加 1 ml 水 ③加 10 ml 水 ④加 2 滴酚酞 初步结论 Na2O2 淡黄色固体 -1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 应 用) 2Na2O2+4HCl==4NaCl+2H2O+O2↑ 1 g NaHCO3 3.(1)实验步骤:气密;澄清石灰水;酒精灯。 (2)现象与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Na2CO 3 NaHC O3 4.(1)减压、低温蒸干。 (2)①加热方法;加入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剧烈的是 NaHCO3;加热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 灰水中。②CaCl2 或 BaCl2 溶液;滴加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是 NaHCO3。 八、实验 3-6 焰色反应 1.灼烧,物理变化,元素存在状态(单质、化合物)、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液、固),少 数,不能鉴定的金属元素。 2.灼烧,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用稀盐酸洗净铂丝,在火焰上灼烧到没有什么颜色,蓝色 的钴玻璃。 3.黄色;紫色。 4.金属或金属化合物,黄色、紫色、砖红色、洋红色、绿色。 九、实验 3-7 和 3—8Al(OH)3 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 1.3NH4 + +Al(OH)3↓,Al3++3H2O, AlO2—+2H2O 3.步骤与现象: (1)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沉淀不溶解。 (2) 实验内容 在 Al(OH)3 沉淀中滴加 2mol/L 盐 在 Al(OH)3 沉淀中滴加 2mol/L NaOH 溶 酸 液 实验现象 反应方程式 4.白色胶状沉淀,不溶解,强酸,强碱,两性。 十、实验 3-9 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 1.实验原理: Fe(OH)3↓+3NaCl; Fe(OH)2↓+Na2SO4, 4Fe(OH)2+O2+2H2O 3. 实验 FeCl3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 FeSO4 溶液中滴入 NaOH 溶液 反应现象 生成红褐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后又迅速转变为灰绿色, 最后生成红褐色 化学方程式 FeCl3+3NaOH=Fe(OH)3↓+3NaCl FeSO4+2NaOH= Fe(OH)2↓+Na2SO4 4Fe(OH)2+O2+2H2O=4Fe(OH)3 4.(1) Fe(OH)2 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 Fe(OH)3 (2)Fe2+容易被氧化,所以要新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应煮沸除去溶解的氧气,FeSO4 溶液上加隔氧剂(如 苯),为了防止滴加 NaOH 时带入空气,可将吸收 NaOH 的长滴管伸入 FeSO4 溶液液面下,再挤出 NaOH 溶液。 十一、实验 3-10 Fe3+的检验 1.Fe3++3SCN-=Fe(SCN)3(红色) 3.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试管中加入 5mlFeCl3 溶液,滴入几滴 溶液显红色 KSCN 溶液 Fe3+的盐溶液遇到 KSCN 溶液变红色 向试管中加入 5mlFeCl2 溶液,滴入几滴 无明显现象 KSCN 溶液 4.鉴别,检验,Fe3+。 5.(1)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血红色,说明已被氧化。 (2)观察溶液的颜色:若观察到浅绿色,则说明是亚铁盐溶液,若观察到棕黄色,则说明是铁盐 溶液;滴加 NaOH 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说明是铁盐,若先生成白色沉淀,继而转化 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则说明是亚铁盐;滴加 KSCN 溶液:KSCN 与 FeCl2 溶液混合后 没有没有明显现象,KSCN 与 FeCl3 溶液混合后溶液变红色。 十二、实验探究 Fe3+ 离子的的氧化性和 Fe2+的还原性 1.氧化性,还原性 3. 实验 实验现象 在 盛 有 2mlFeCl3溶 液 的 试 管 中 加 入 铁 粉 振 荡 ,静 置 FeCl3溶 液 由 黄 色 变 为 浅 绿 色 滴 加 KSCN 溶 液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滴加氯水,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 4.还原,氧化。 5.(1)被空气中亚铁盐被氧化成铁盐。(2)在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铁粉,使 Fe3+被还原 生成 Fe2+。(3)向溶液中通入氯气或滴加新制氯水,使 Fe2+被还原生成 Fe3+。(4)在溶液中加 入铁粉,使 Fe3+被还原生成 Fe2+。 一、实验 4-1 硅酸的制取 1.Na2SiO3+2HCl=H2SiO3↓+2NaCl 3. 实验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实验现象 在 试 管 中 加 入 3~5ml硅酸钠溶 液 , 滴 入 1~2滴 酚 酞 试 液 用 胶头 滴 管某某 滴 加入 稀 盐酸 ,边 滴边 震 荡 溶液呈红色 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有透明的硅酸 凝胶产生 4.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难溶性硅酸。 5.(1)SiO2 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因此,不能通过 SiO2 与 H2O 反应的方法来制取其 对应的水化物——硅酸(H2SiO3)。(2)因为硅酸的酸性比碳酸还弱,所以空气中的 CO2 可以和 Na2SiO3 水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Na2SiO3+H2O+CO2 =H2SiO3↓+Na2CO3 从而使硅酸钠 变质,因此保存硅酸钠要密封保存。同时,又由于硅酸钠为矿物胶,有较强的粘性,也 不能用磨口的玻璃瓶和玻璃塞,以免瓶口粘结。二、实验 4-2 硅酸钠的防火功能 1.防火 3.(2) 放入蒸馏水 放入 Na2SiO3 饱和溶液 现象 当水分蒸发后就燃烧 当水分蒸发后不易燃烧(滤纸只起泡) 结论 浸泡在 Na2SiO3 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4.(1)能;碱,水玻璃。(2)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生成。 三、实验 点4-燃3 H2 在 Cl2 中燃烧 1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和食盐水浸泡一 插入 小试 管中的 铁钉 发生 吸氧腐 下,放在如图所示的带导管的大试管中,几分 导管的液面升高。 蚀时,使具支试管 钟某某,观察导管中水柱的变化,思考因其变化 的原因。 内 O2 减小,压强 降低,促使导管内 水柱上升。 4.(1)金属腐蚀是指金属或合金与周围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现象。其实质是金 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为离子,即 M - ne- = Mn+。 (2)金属被腐蚀后,在外形、色泽以及机械性能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会使机器设备、仪器、仪 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降低,影响使用以至报废,甚至发生严重事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中,装置 A 中碎瓷片有催化和积蓄热量的作用, 有助于石某某分解,A 正确;B.装置 B 中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分解生成的烯烃 发生氧化反应,装置 C 中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分解生成的烯烃发生加成反应,反 应类型不相同,错误; C.石某某是石油减压蒸馏的产物,正确 ;D.结束反应时,应某某 撤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因温度变化出现倒吸现象,正确。故选 B。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9.回归教材系列之:课本实验总结 (必修1、必修2、选修4) 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9.回归教材系列之:课本实验总结 (必修1、必修2、选修4) 答案由用户“woaizhaokai2009”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