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育辨析 简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考点汇总
1.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混淆、教育的本质(注意“人独有”这点)P5-P6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完全独立×不具备独立性×) P7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 P41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 P55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是平均发展(×应该是和谐发展)P62
6.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 P78
7.教学相关:
(1) 教学的含义——注意是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P103
(2)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容易把教学偷换为德育) P104
(3) 教学的任务——只传授知识(×应该是双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P105
考点链接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P109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直接经验可有可无×)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知识掌握了能力自然提升了×)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主导会削弱学生主体×)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
9.注意的品质 P155
(1) 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转移(无意识、被动、消极VS有意识、主动、积极)
(2) 注意的分散VS注意的分配(无意识VS有意识)
10.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个别属性VS整体属性) P158;P161
1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注意概念混淆;2.注意信息从短时向长时转变的条件是“复数”) P168
1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前者既有积极又有消极影响;后者只有消极影响) P183
13.“学习”相关(1)学习的实质(练习和反复经验、比较持久、改变)(留意一下概念中这三个关键词) P190
(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留意关键词“非人为”“实质性”) P213
14.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 P204
15.先行组织者概念 P213
1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P223
17.学习迁移概念曲解(例如: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P232
18.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例如: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P232
19.同化XX应的概念混淆 P253
20.最近发展区概念 p258
21.场独立与场依存的概念混淆 P259
2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的概念混淆 P287
23.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例:心理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P301
24.心理辅导的原则(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而非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P308
25.德育相关:
(1) 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前者是个体的,后者是社会的) P321
(2)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还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 P322
(3)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P335
(4) 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过程(×前者是双边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活动,最后的结果跟社会要求一致;后者是单边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最后的结果可能跟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P337
(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留意“多端性”、“反复性” P339
26.非正式群体只有消极影响(×既有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P364
简某某汇总
附录部分:重要简某某(来源:高分记忆手册)第一章
1.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二级)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一级)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二级)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一级)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级)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二级)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一级)
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二级)
9.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确立依据。(一级)
10.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二级)
第二章
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2.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3.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二级)
第三章
1.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一级)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二级)
4.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5.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6.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一级)
7.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一级)
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二级)
9.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级)
10.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二级)
11.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二级)
第四章
1.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二级)
3.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
4.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二级)
5.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二级)
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二级)
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
8.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二级)
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一级)
10.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级)
1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二级)
12.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级)
1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一级)
14.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二级)
15.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一级)
第五章
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一级)
2.简述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和指导学生有效调节方法。(二级)
3.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一级)
4.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一级)
第六章
1.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级)
第七章
1.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一级)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级)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一级)
4.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一级)
5.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一级)
6.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二级)
第八章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级)
2.班集体形成标志。(一级)
3.个别教育工作。(一级)
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级)
简某某答案
1.请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2)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4) 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5)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 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既体现在身体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种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文化传统;
④人口。
2.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9.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确立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虽几经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却是很明显的。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确立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作用;(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1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主要观点包括:
(1) 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2)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 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1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13.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 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 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7.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18.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要求如下: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9.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
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20.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21.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 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的年龄特征。
(4)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 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2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1)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2)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3)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5)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1)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4) 不利于因材施教;
(5)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23.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4.简述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1) 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25.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3) 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
(4)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26.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1)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7.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2)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 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 原型启发。
(5) 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
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8.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2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30.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
(4)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1.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32.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3.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4.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2)早期经验。
(3) 教育与教学。
(4) 社会实践。
(5) 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1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1)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3)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4.简述压力的调节方法。
(1) 了解自己的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2) 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 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4) 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 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 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1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 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 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
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育辨析 简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育辨析 简某某由用户“andykf52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