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对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概念应该从邻里中心发展沿革开始讲起,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C.A.佩里首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邻里单位的规模以小学生不穿越交通干道为原则。邻里单位内配置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中心。1933年,《雅典宪章》把“邻里单位”原则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想。至上世纪60年代,邻里单位理论逐渐发展为社区规划理论,根据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将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加以全面规划。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思想就是来源于“邻里单位”理论,但又在其基础上密切结合城市社区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社区商业首先在美国兴起,之后在其它西方国家逐步大规模发展起来。60年代,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XX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到70年代,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新加坡“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的概念来源于其政府1965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计划,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写照。
新加坡邻里中心与组屋的比例基本上是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邻里中心以经营中档商品为主,商店组合为: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诊疗所、餐馆和小贩中心。一个典型的邻里中心设置35个商店2个食阁、1个超级市场、1个菜市场、1—2台自动提款机。必备功能有:诊疗所及牙医、面包店、文具店、中西药行、托儿所、服装店、眼镜店、理发店、家庭用品、书局、家庭娱乐中心。新加坡邻里中心贴近生活,实实在在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生活消费的便利,以及它的“亲民”策略是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生活福利等服务,大力推行政府所提倡的价值观。同时,由于有着确定的市场,邻里中心不断完善商业组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妥善分担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就业压力。
以新加坡第一乐某某场为例,第一乐某某场坐落于新加坡西部的蔡某某,这里是新加坡政府规划的XX度组屋住宅区,周边居住人口近50万人。第一乐某某***,交通便捷,连接了主要公路,广场边上就是蔡某某地铁站、轻轨列车站及巴士转换站。走进商场,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忙碌了一周的全家老少齐出动,或选购商品等,一派热闹的生活场景。第一乐某某场的成功之处是亲民设施增加社区商业粘度。这是一个家庭消***,营业面积仅有2万多平方米,却有150多家零售商家。
以XXXX区新城花园住宅区里的第一个“邻里中心”为例:它的主体是一座4层1.8万平方米的现代建筑。一楼有银行、邮局、书店、超市、中外快餐和各式电器;二楼是各类品牌专卖店;***,电影院、阅览室、旱冰场、保龄球馆、游乐场、音乐茶座和书画廊一应俱全;四楼是拥有9个专科的医疗中心。紧挨着的是一座附楼:菜市场和大酒店。楼后是大片芳草地、网球场和塑胶跑道的小学操场;再过去便是小学和幼儿园。免费大巴士迎来送往一批批园区居民。总之,柴米油盐酱醋茶,你想得到的商品和服务在邻里中心都能找到。?X! x! T4 E
邻里中心以居住人群为中心,全部设施紧密人们在家居附近寻注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构成了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菜场,超市是厨房的延伸;浴室,洗衣房是卫生间的延伸;影院,茶座,歌舞厅是客厅的延伸;图书馆,阅览室是书房的延伸,这是特色之一。特色之二,邻里中心把的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公需求;既便民,利民,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第三个特色是,邻里中心的服务对象以本区居民日主,有别于中心商务对外交流为主的城市功能,但两者又互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邻里中心把社区服务和商业功能集于一身,带来的是城市现代化的变革。这一变革使所有交通干道两侧不会再有“路边店”。按照国外邻里型购物中心的运作模式,邻里型购物中心会引进不少品牌百货品种,但邻里型购物中心如果着眼于百货服装业,那么在规模和品牌度上很难跟市中心大型***抗衡,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社区商业情况,邻里型购物中心是以生活服务为主,它是作为一个社区配套而存在,***。邻里中心都有12项必备功能,这里有超市、银行、邮政所,也有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还有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邻里中心既是一个“购物中心”,又是一个“服务中心”,提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对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对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由用户“guobaobi”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