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新冠病毒相关知识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冠病毒相关知识
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多久
首先,病毒是通过飞沫或者接触传播,飞沫一般通过咳嗽、打喷嚏,它在空气当中的传播距离有限,一般是一米或者两米,它从人体出来很快就沉降了,不会在空气当中漂浮,从这个意义讲,他在空气当中不会有病毒,这也就不存在在病毒存活多久的问题。那飞沫既然可以沉降,周围的物体表面,或者通过我们的手就有可能沾有病毒,它会污染我们接触到的物体表面。比如,门把手、电梯按纽,病毒会污染这上面。现在研究发现,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如果温度、湿度合适,它可以存活数天。比如说20度的环境,湿度40%,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存活达到五天。一个人打喷嚏,如果不注意拿手遮挡,他会有病毒,病毒污染门把手,污染电梯按纽,如果下一个人不洗手,他接触以后揉眼睛,扣鼻子,病毒可以通过接触的方式传播。往往呼吸道传染病的飞沫传播,更多是通过手传播,请大家一定要把手洗好,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新冠病毒传播方式
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指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很多人会望文生义地认为,既然叫接触传播,那应该就是接触了就会被传染,事实上并非如此。
接触传播是特指因“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式联通了传播途径,使得病原体从传染源向易感人群受感染门户(病原体侵入门户)播散并引起有效感染的过程。这里面就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厘清: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受感染门户(病原体侵入门户)、有效感染。
直接接触传播:指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播散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一般多指亲密接触如接吻、点对点的直接接触如皮肤直接接触疥疮病人病灶。
间接接触传播:指的是因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体所污染的物品继而导致病原体播散至易感者侵入门户而造成传播。我们通常碰到的许多粪口传播传染病如甲肝、水源性传染病如部分肠道传染病,以及人兽共患病如布病等都属于间接接触传播。
今天在“新冠”防控方案中所提到的“接触传播”,主要指的就是这种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侵入门户:一般来说,病原体并非到达人体的任何位置都会引起感染,它一定要到达合适的侵入位置才能发挥侵袭能力,继而感染人体。
有效感染:足量的病原体成功抵达侵入门户,并瓦解了人体的初步免疫防线,引起感染的过程。
从上面几个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就能大致还原新型冠状病毒的接触传播途径:
传染源(病人)排出病原体→直接或间接经手污染物体表面→物体表面短暂定植→污染易感人群身体(主要是手)→足量病原体抵达易感人群受感染门户,引起有效感染。
举个栗子:病人打喷嚏时用手捂嘴→然后用被污染的手触摸门拉手→拉手被污染了→另一个健康的人用手摸拉手,手被污染→再用被污染手触摸口鼻→可能被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通路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就是被污染的物体表面以及手,如果对物体表面和手上可能存在的病毒进行有效杀灭,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感染风险。
2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其中分别对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员防控,以及幼儿园(或学校)、养老院防、办公场所、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居家隔离等特定场所防控做出了明确规定。在这里,我主要搜集了关于学生与学校的有关知识。
学生防控指南
1.寒假期间
(1)有疫情高发地区(如XX等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自离开疫情高发地区后,居家或在指定场所医学观察14天。
(2)各地学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3)建议学生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生返校后应每日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避免接触其他人员。
3.学生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要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4.学校密切监测学生的健康状态,每日两次测量体温,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如发现学生中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刻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和消毒等工作。
5.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建议加强通风清洁,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
6.校方对因病误课的学生开展网络教学、补课,对于因病耽误考试者,应安排补考,不应记入档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新冠病毒相关知识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新冠病毒相关知识1由用户“kidnapper12345”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