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总结参考模板)关于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个人总结_0》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总结参考模板)关于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个人总结_0

以下为《(总结参考模板)关于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个人总结_0》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个人能力能力点提升总结

姓名

张三

性别

男



年龄

24

教龄

1



职务

信息老师

职称

小学二级



任教年级

四年级

任教学科

信息技术



所在教研组

综合科组

所选能力点

G1



对能力点的掌握情况(自评)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网络研修

一、填写该能力点下所选的网络研修课程(参考省公服平台网络研修所选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1

【小学信息技术课例】《警惕陌生人》

2













































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一门课(可以结合视频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图文并茂)

/

本课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交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小组互相合作交流,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碰撞思想的火花,培养学生提安.高全意识。



校本研修

描述一下自己参与的科组活动、个人自主研修活动有哪些?

一、教研组/科组研修活动

二、个人自主研修活动

网络研修、教学设计学习、制作微课、能力点学习



实践任务

根据《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的能力点实践任务要求,逐个进行经验总结,要求图文并茂,可在文档后面附上相关附件,如有视频可以截图并提供无密码链接。

能力点视频等资料链接为:



能力点实践任务一:教学设计比赛

//

根据省、市、街道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学校的指导下,结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开展“多技术融合”模式的全员研修,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促进各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决定举办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育信息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教学设计竞赛活动。本次比赛,旨在通过各科组优秀老师的典型示范,提高我校各科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提高,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完成情况说明:已完成



能力点实践任务二:微课制作学习

//

品质课堂,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形成多技术融合创新成果,学校各科组进行了以“微课制作”为主题的教研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信息技术水平 。然后自行完成微课制作。

完成情况说明:已完成







个人反思

可以从“我学到了什么,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一、培训收获(可从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活动、实践任务完成、对个人及学校应用情况等多方面总结本能力点心得,至少三点及以上)

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提高教师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就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多技术有机融合到日常教学教育中去呢?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会学生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趣、积极进取,实现自强。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学生创造的星火得意燎原的推助器。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们不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这是由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决定的。宽容的本质,是要我们从学生的过失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我们的教育。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信任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不断的鼓励他们去尝试、去努力,是学生有充分的自信,一定会产生“攻无不克”的效果。

二.注重启发讨论,不急于认同。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为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在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与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发展。

三.注重联想和想象。

培养创造思维创新精神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不急于认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的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为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自主学习。

自主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创造性是自主性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学生能够自己作主,有选择、有支配能力。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总之,开创创新教育,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也需要我们改变作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未来,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去做他们想做而应该做的事情。而教师,就是一个沉稳的指导者,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1、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

2、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





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方案
  2. 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
  3. 学校提升工程2.0能力点测评量表
  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1
  5. (总结参考模板)关于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个人总结
  6.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2.0培训个人研修计划
  7. 小学信息技术2.0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小组计划
  8. 附件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9. 数学教研组研修活动研修计划
  10. 教师个人研修计划模板
  11. 学校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格模板)
  12. 小学学校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13. 中学教研组研修计划
  14. 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 0 项目研修总结
  15. 8-教师个人研修计划样表
  16.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课评比 《神奇的图章》教学设计
  17. 学校高一历史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
  18. 【参训教师】个人研修任务模板
  19.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1_0

以上为《(总结参考模板)关于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个人总结_0》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总结参考模板)关于G1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的个人总结_0由用户“Trista639”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2-17 13:08:41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d1/10/159238.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d1/10/159238.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