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师读书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这个十月异常忙碌,利用这个月一些零散的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XX师范大学詹某某教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一书。放下这本书,让我不禁想到王某某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读书的境界。”我想詹某某教授敏锐的文学嗅觉与精深的文本解读能力一定来自于他广博的阅读积累与精细的思考沉淀吧。
本书的上编主要是一些童某某、童话和其他文本,以小学篇目为主,例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吟诵的《小小的船》,印象颇为深刻的《狼牙山五壮士》以及小学生阅读中必不可少的《安徒生童话》、《夏洛的网》等。中编是古今诗文和中外短篇小说,很多都是初中课文中的篇目,詹某某教授对此的解读也最见其功力。下编则是关于《红楼梦》的解读文章。最后附录里还收录了几篇十分有启发性的课例分析与对高考导向、经典吟诵与阅读相关的短文。这本书整体读来理论性非常的强,比起对于课堂实践的直接作用,莫不如说它对于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一教学“根源性”的东西更具有价值。詹某某教授从特定视角进行解读,解读中既关注文本的整体结构,也深入探究细节蕴含的特殊意蕴,力求把语言的字斟句酌与文化的背景理解有机统一起来。
下面挑选几篇在阅读时最有感悟的篇目进行分享:
一、语文课≠生命教育课
在《关于,我们还能教什么》这篇中,詹某某教授提到不能将具有革命教育主题的语文课文片面化地上成生命教育课,并且还希望学生对那些壮士说:生命是宝贵的,不要轻易跳崖,由此看出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存在问题,对于大是大非的认知产生了偏差。
这让我联想到在上个月听江细凤副校长的讲座时,她专门提到了语文课应该该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这一问题。这里的工具性指的是赏析文章语言形式,人文性指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她认为老师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也是就在课堂上把所有精力放在剖析课文的人文性上,而忽视要教学生领悟并运用与课文相对应的语文形式,即练习如何说、如何写,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在平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点。而在《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里,我们则应该透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洞悉其背后的思想价值。比如在书中提到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何不能换成“狼牙山的五壮士”,更换之后是否有意蕴上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对比提问,我们发现“狼牙山五壮士”以“名词的并列的方式形成一种互相对于的关系,是让读者对山和任之间产生一种转换式的联想”,把空间上的转喻发展为了意义上的隐喻,将五壮士的最终一跃和气壮山河的口号与山河融为了一体,壮士精神就是这屹立的狼牙山的精神。同时,根据历史资料的查阅我们还可知,狼牙山是XX县的标志性景观,是古代燕国的所在地,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易水送行”。将标题的语言形式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由此带领学生体味工具性背后的人文性,感悟五壮士“必然”的悲壮,也就不会发生教学上的认知偏差了。
二、用核心问题串联教学
在《教学的核心问题与关键词梳理》一篇里,詹某某教授提到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即将问题化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一是用核心问题来贯穿教学的始终,而是核心问题的展开以学生的活动为基本方式。这让我联想到在阅读王荣生主编的《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时,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今日的课堂需要重体验,而非认知感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重体验,而非认知感受”,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或他人现成的阅读结论;“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就要求老师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过程的促进,而不是理解的结论的提供;“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就要求激发学生对文本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意义。而以问题为驱动,借助各种学习任务,充分发挥老师的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样的安徒生。虽然很多书中的篇目也许不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展开讲解,
四、反思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教师身份也进行了审视,有了以下几点思考:1.作为教师,我们要是常态阅读的读者。老师首先要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要会用心抚摸文本,不功利,不急躁,关键是不能直接看教参!2.要知道一篇文章重要的地方在哪里,必须理解、感受的地方在哪里关键,要理.会性分析。理性分析的关键是老师要具备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足够的语文专业素养,对文本解读的能力也是我急需培养的;3.要做一个教孩子学会阅读的语文教师。——要想教会孩子,自己要有阅读方法,而方法只能来自于自身踏实的阅读与积累,这也督促我们也与学生一同训练阅读技能。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师读书笔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师读书笔记由用户“wenfang21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