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平小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小平小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受到错误批判的邓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为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师傅们从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并用炉灰渣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路直通陆军步兵学校的住所。小平夫妇风雨无阻来来回回在这条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小平小道”。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路不宽也不是很平,两旁就是庄稼地。这又是一条特殊的小道,小平同志每天往返于这条小路上,他观察着,思考着,等待着。
蛰伏等待之地
在江西的这3年多时间,对邓小平而言是政治人生的低谷,但又是蛰伏等待韬光养晦的3年。他利用这个安静的环境,不断地学习、思考、提高,积极地锻炼身体,为领导改革开放作了充分的智力和体力准备。
在刚定邓小平下放江西时,周恩来就亲自打电话给XX省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求不能将小平同志安排在赣XX区而是安排在XX市XX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保证邓小平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小平同志的住所被安排在一个军事驻地XX陆军步兵学校,这样就避免了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工作地点则安排在附近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新建县也严格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准干扰小平同志工作,拖拉机修配厂清理了“大字报”“标语”,还把闹得最凶的造反派迁出了工厂。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眷顾,拖拉机修配厂的负责人罗某某,正好是邓小平二野的老部下,他品行正直,敢作敢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了邓小平最好的关照。正如一位老同志所说:“特殊时期,江西军民保护了小平同志,让他得以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得以从容地去思考问题。**_*国革命和建设的源头,更是福地。”
较为宽松的环境让邓小平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下放江西时,邓小平从**_*籍。平日午饭后,小平同志都会小睡片刻,然后阅读带来的书,“图书中除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外,还有历史、文学、哲学、传记等方面的书籍”。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说“这两年我每天上午到工厂劳动,下午和晚上,看书、看报、听广播和做些家务劳动”。
在江西的3年,邓小平得以超脱地观察复杂的政治局势,他系统地阅读了马列经典著作并在学习中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思想孕育之地
在学习和锻炼之余,小平同志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他在小平小道上一天又一天地走着,对“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国际环境等问题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萌芽,为后来的全面整顿及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刻地反思着“文化大革命”。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开始谈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和看法。在小平小道上,作为局外之人,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中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看得格外真切。比如,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自我封闭等等。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索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3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广泛接触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状况,对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开始有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观点。
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曾先后获准到樟树、XX、XX等十多个地区调研,在XX县考察时,***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且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居住的也还是土屋。小平同志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检验社会主义成功的重要指标。
在小平小道上,他深深思考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
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来到江西盐矿,看到盐工们挥汗如雨的劳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75年7月起,文艺调整、军队整顿、教育整顿、科技整顿、地方整顿、农业整顿先后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
1975年邓小平对各方面工作进行的整顿,使全国形势明显好转。当年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与1974年仅增长1.4%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钢、原煤、棉纱及铁路货运量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整顿中,各级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军队的领导得到加强,各条战线的生产、工作秩序逐渐好转,许多地区的严重派性和武斗得到抑制,落实干部政策及其他方面政策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国的社会秩序逐渐趋向安定团结。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小平小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小平小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由用户“lixingyu19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