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一)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
教师应能辨识欺凌行为及了解学生欺凌行为背后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原因,增加丰富的班级管理知识与经验以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欺凌行为以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欺凌行为的了解。纽曼(D.A.Newman)和霍恩(A.M.Home)等人提出的“欺凌破坏者”(Bully Busters)计划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欺凌行为的认知,该计划包括七个步骤(16):第一,教师和学生通过班级活动进行“谁是欺凌者,何谓欺凌行为”的讨论对话。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会产生伤害的字句和肢体动作,并演示有益的互动方式。第二,教师和学生讨论欺凌如何发展及其形式。经由影片或图片辨识欺凌者与被害者,讨论欺凌的形式和性别间的差异,以及对于欺凌行为的错误看法。第三,认识被害者。鼓励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被害者,包括顺从型和刺激型的被害者以及旁观者,强调旁观者的介入,鼓励学生打破沉默规则,挺身而出捍卫被害者的权益。第四,教师用特定的策略来创造一个无欺凌的教室。在同理心技巧训练、社会技巧训练和情绪控制训练之外,还包括制定明确行为规范、快速的干预行动等特定策略。第五,提供被害者特定的策略。协助被害者察觉自己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建立参与团体的技巧和信心。第六,预防角色的讨论。提供教师所需的预防理论和防范经验的基本介绍,鼓励教师确认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以及和欺凌有关的学校因素等。第七,辅导教师们面对欺凌事件时的心态和处理技巧。除了上述认知训练以外,教师还应具备与欺凌相关的法律常识,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并且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二)关注学校高危群欺凌学生并提供早期介入策略
学校中的社会边缘学生是欺凌的高危群体,因为人际技能不足,焦虑缺乏安全感,不敢反抗他人的不合理要求,以及本身的弱势条件(家庭经济贫困、弱小的体型、不良的学业表现等),使得他们成为欺凌对象的机会大增。高风险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家庭冲突、家长脾气火爆、僵硬的管教方式等)同样孕育着校园欺凌行为的危险因子,不论是欺凌者还是欺凌被害者都和高风险家庭息息相关。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遭受欺凌的征兆线索,如学生身上不合情理的外伤、拒绝上学、人际关系怯懦及退缩、学业成绩明显退步、要求额外的金钱、孤独怕黑、身心失调等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就要考虑其是否遭受校园欺凌。我们认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由事后的危机处理取向走向早期介入策略与发展预防措施才比较有效。因此,教师认知欺凌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如何辨识班上的危机学生,预先筛选出可能涉及欺凌事件的高危群学生并及时给予爱护关怀和辅导介入,将会大大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对潜在欺凌学生可采取的早期介入策略有:(1)主动倾听诉说,不压抑其表达任何感受。(2)培育怜悯心。家长或教师可常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示范表达怜悯、关怀他人的真实情绪。(3)酬赏或鼓励利社会行为。当学生表现出合作、分享、仁慈、关怀、宽容等良好行为时,应该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4)鼓励参与民主性与讨论性的团体活动,训练学生以理性而非强制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也需练习“跟随行为”或直接教授一些互动和语言沟通的技巧。对潜在的欺凌被害者可采取的早期介入策略包括:(1)以结构性活动赋予其任务或责任,提供主动发言讲话的机会;(2)安排比较具有社会观察能力的同辈作为其好友;(3)适时称赞其各种良好的行为表现,不断强化其自尊与自信;(4)教导处理语言欺凌的方式,如以语言报复的方式,阻止自己进一步被欺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在着显著地性别、年级差异。男生在亲欺凌者人数多于女生,保护者人数少于女生,在局外者中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年级变量上,局外者所占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而且保护者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5)学校、家长缺乏校园欺凌的干预意识,大部分没有教会孩子处理欺凌问题的技巧。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概况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没有不良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对待校园欺凌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简单“以暴制暴”。本研究将关注点集中在校园欺凌现象中的旁观者,补充丰富了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内容,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由用户“lz073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