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南》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南
一、总体考核要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力求建立成果导向的能力评估模型,以评促用,要求参训教师一人一案,每人需提交至少一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的案例材料,并需在所提交材料中注明本人提升的2个“微能力点”。有关30个微能力点的能力描述和实践建议参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华东师大版精华)。
教师全员培训结束时,每校按参训教师总人数的5%向某某(区)报送团体优秀案例,每个区域学科工作坊由坊主向某某(区)至少报送一份团体优秀案例。鼓励提交项目式学习、STEAM教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类的优秀案例。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的在线教育教学形成的优秀案例,可纳入报送范围。
二、校本应用案例考核规范
1. 校本应用案例需在提交材料中注明本人提升的2个“微能力点”,作为本人参加校本应用考核的依据。
2. 由学校管理员或学科坊主推荐的团体优秀案例需提交相应的课堂实录片段(MP4格式,1G以内,时间在15-45分钟内,需包含信息技术应用环节),或者是实践效果视频(由实践活动受众,如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出镜表达感受的视频,MP4格式,1G以内,时间在15分钟内,需体现信息技术在校本实践中的应用环节),具体上报方式后续通知。
3. 校本应用案例的评价标准可参考表3。
三、校本应用案例提交材料
校本应用案例分为两类:课例研究类、实践专题类,分别提交如下材料:
1. 课例研究类案例提交材料
教师个人或团体完成的单节课或单元(主题)课的课例研究,提交材料包括:
教学设计方案(含信息技术应用分析):模板见表1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反思:模板见表2
实践专题类案例提交材料
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以及行政服务岗位教职工等,在日常教学、班级管理、家校互动、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某项专题活动,可形成实践专题类案例,提交材料包括:
实践专题报告(格式自拟,不少于2000字,需包含实践专题简介、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证据、对技术助力点的反思等)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反思:模板见表2
四、特殊考核要求
教龄在 25 年(含)以上的教师,由本人自愿提出,经学校批准同意,可以与其他教师组成团队,提交团体成果。
表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说明】:以下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分为两种:单节课教学设计模板、单元(主题)课教学设计模板,参训学员可任选一种教学设计模板填写,其中标*的栏目为必填项,其他栏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基本信息
区(县)
学校
姓名
联系电话
学科
电子邮箱
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单节课教学设计
课题
课型
(打()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课标要求
(简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有关要求。)
教材分析
(简要说明教材内容和结构,结合新课标要求分析教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情分析
(概况分析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以及可能碰到的学习困难。)
教学目标
(详细解析教学目标,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析,也可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进行分析。)
重难点分析
(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特点,概要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应用准备
(简要说明拟采用的信息技术及应用场景,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华东师大版),在此注明提升的微能力点。)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教师呈现学习情境、提出问题、示范指导等,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习。下同)
学生活动1
(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说明:
(具体说明拟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资源及场景,并阐明活动设计、技术应用对于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学生活动2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说明:
环节三:
教师活动3
学的活动3
*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意图说明:
以下根据需要增加环节列表……
*学习资源清单
(列出本课所使用的学习资源清单,如微课、导学单、评价量规、测试题等,网络资源需标明出处。)
教学设计特色与创新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
基本信息
区(县)
学校
姓名
联系电话
学科
电子邮箱
年级
教材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或主题学习对于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价值;学习单元或主题可以按教材内容组织,也可以按学科学业发展和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来组织,还可以按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学科组织。)
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信息技术应用准备
(简要说明拟采用的信息技术及应用场景,并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华东师大版),在此注明提升的微能力点。)
*单元(或主题)学习活动设计
(以单元为实施单位,统筹规划,对学习活动及有价值的学习任务进行整体设计,并具体说明拟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资源及设计意图,学习活动设计尽量能够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单元(或主题)作业设计
(针对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单元(或主题)评价设计
(评价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及创新能力。通过评价随时了解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监测与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改进教学。)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介绍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实施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或主题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9.*单元(或主题)学习资源清单
(列出本单元或主题所使用的学习资源清单,如微课、导学单、评价量规、测试题等,网络资源需标明出处。)
表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反思表
基本信息
区(县)
学校
姓名
联系电话
学科
电子邮箱
请参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华东师大版),在此注明提升的微能力点:
1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事件
在校本应用案例中,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如何?如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师生深层次互动、生成性的问题解决等。(如有课堂实录视频,请说明关键事件在视频中的起止时间(如:5'20''-10'40''))
2.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创新点思考
3.对信息技术适用性的思考以及对有关功能改进的建议或意见
表3:校本应用案例评价标准(百分制)
案例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案例设计
(30分)
从实际教育教学问题出发,教育教学环境及受众特征分析准确。
10
目标制定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可操作、可检测。
10
案例设计结构严谨,活动设计恰当,信息技术应用体现出优势,可行性强 。
10
案例实施
(30分)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符合适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10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10
能够采取多种策略组织教育教学,各教育教学环节合理、自然、流畅。
10
应用效果
(30分)
信息技术应用能明确关联教育教学目标,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
10
具有实践创新意义,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德育或管理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10
信息技术运用实际效果明显,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10
案例反思
(10分)
对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的反思重点明确,分析条理清晰,改进设想具体、有针对性。
1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
(华东师大版精华)
第一部分 使用说明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华东师大版)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1、所属环境是指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类别,分别为: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2、能力描述是对该项微能力的界定,及其在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表现的描述。
3、依据微能力要求,教师需根据要求提交所有的测评证据,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第二部分 测评能力体系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所属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环境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多媒体教学环境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环境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多媒体教学环境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多媒体教学环境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多媒体教学环境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混合学习环境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混合学习环境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混合学习环境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混合学习环境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混合学习环境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混合学习环境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混合学习环境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混合学习环境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混合学习环境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智慧学习环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学习环境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智慧学习环境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智慧学习环境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第三部分 微能力描述与实践建议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从而
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等
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
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实践建议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的分析。信息技术可以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学情分析效率。例如,为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教师在新课讲授前可运用在线问卷工具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微信、晓黑板等即时沟通工具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快速收集和分析学生信息,有效了解学情,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又如,在复习课前,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如MindMap、Inspiration等)提供结构化的思维支持框架,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填写的思维导图捕捉学生系统知识框架中存在的漏洞,以便把握学情。
A2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评价方法,从而
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方法
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媒体形式
根据教学主题判断资源的适用性
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实践建议
数字教育资源的媒体呈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师可根据不同媒体呈现形式利用搜索引擎、专题网站、区域资源网站、社交网络和专业图书馆等相应的途径获取所需资源,如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得多媒体材料,利用全景网、素材中国、昵图网等专业图片网站获取图片资源,在公开课、网易云课堂、TED等视频资源平台获取视频课程资源,利用期刊网、百度文库、豆瓣读书获取文献、书籍类资源等。
由于网络数字资源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来源复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引用资源时需要评估数字资源的适用性,可从资源发布机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内容的科学性、契合度、时效性、教育意义等方面判断。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计与制作演示文稿,从而
灵活组织、应用多种媒体素材,提升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采用可视化方式清晰地展示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展开
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
实践建议
在教育教学中,演示文稿一般可以用作辅助说明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整合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演示文稿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呈现关键信息,避免添加与教学主题不相关的冗余信息,干扰学生学习注意力;要注重知识要点的整合提炼,注意避免教材文字堆砌和搬家;可通过表格、标志符号、图示、结构图接等可视化方式有逻辑地呈现内容结构;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内容布局和色彩搭配方式。Microsoft PowerPoint、WPS、Prezi、斧子演示等软件都是适合使用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演示文稿”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掌握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从而
有序管理数字教育资源
形成属性和特征丰富的数字资源库
提高资源检索效率和利用效率
依据教学目标有效整合多种信息资源
实践建议
我们可以从纸质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资源存储的规范化两个方面管理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扫描、拍照、录入等方式将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有利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现有数字资源应按照教学需要和使用习惯,根据一定的规则命名、有序分类存储。数字资源命名时尽可能详细地标注资源属性,如课件资源命名需体现课件的教学范围、试卷资源命名应体现年份或学期、地域或校名、年级或学段、考试类别、教材版本、学科名等。资源分类可根据内容、面向对象、任务等维度进行整理,如教师可以将自身制作的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与收集到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将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制作和收集的数字教育资源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对本学科数字教育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
借助电脑文件夹、云笔记、网盘等工具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管理,能够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如利用云笔记的标签功能和快捷方式功能能够便捷的查找和获取资源。
A5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
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感到切身相关,认同学习目标
建立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联
帮助建立学习信心、获得学习成就感
奠定良好的课堂学习基调
实践建议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重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讲课内容,并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环节设计时,要结合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技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设计导入环节,例如在导入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动画速度、字体大小、变色、放大等方式引发学生有意注意;通过真实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呈现与学生和学习内容相关的事情和实际问题;运用随机抽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在难度适中的游戏体验中增强其自信心;通过统计图、投影等方式直观展示学生前期学习成果使其认同学习目标或获得成就感等。
此外,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课堂导入时,要注意导入的内容与形式一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有助于学生找到学习内容与预期学习目标的关联性。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能力描述
教师借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与优化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课堂讲授活动,从而
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象化与直观化
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和关键问题
为学生参与知识理解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支持
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
引发学生感知、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
实践建议
信息技术有助于丰富讲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发现或引入真实的教学问题,建立数据分析微模型,从而
抽象表达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合理、科学地解释问题并分析原因
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有助于分析和发掘数据之间的潜在关联
为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实践建议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强调基于教育教学需求、面向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抽象表达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揭示隐含在数据中的规律性。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好的数据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统计基础外,还应当具备应用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探究的能力。
数据分析微模型关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微模型应当包括:
主题或教育教学问题/需求,例如学生认知结构分析模型,并对该模型拟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现象进行简要说明,重在阐释其教育教学的意义;
模型简介,阐明模型的结构、包含指标、指标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及要求,即说明模型的应用条件,如数据字段、数据类型、数据容量等;
模型使用方法,对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该模型进行扼要说明。
此外,建议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后的结果用可视化形式进行呈现,直观表达分析结果。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南》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评价指南由用户“记得955”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