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教学重点:
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模块一:回忆风俗,想一想
活动1:联系积累,认识风俗
1. 欣赏图片,感受风俗。“十里一风,百里一俗”,这句话是说各地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是风俗呢?
风俗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我们来看看这些图片,大家就知道风俗所囊括的方面是很多的。
建筑方面:苗族的吊脚楼;服饰方面:土家族的峒布;传统礼仪:拱手礼、揖礼、鞠躬礼等等。我国的风俗还不止这些呢?
2.回顾积累,认识风俗。我们在学习中也学习到了许多风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风俗?
是呀,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腊八粥》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的画面,犹如一幅工笔国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慢慢欣赏。《古诗三首》描写了寒食、七夕、中秋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藏戏》此表演是藏族同胞的一种风俗。
3.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去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出示习作主题:家乡的风俗
活动2:欣赏图片,感受风俗
1.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
出示图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图片。思考一下,说一说。
是呀,春节我们有拜年、吃饺子、贴春联、守岁等风俗;端午节我们有吃粽子、扣花绳、抹雄黄、插艾叶的风俗,当然有的地方还会赛龙舟;元宵佳节会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有的地方会插茱萸、登高等。这些风俗已经深入人心。
2.我们家乡的什么风俗在你的记忆里最深呢?与你的家长说一说。
模块二:走进风俗,说一说
这些风俗背后还有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你知道有关风俗的故事吗?试着讲一讲。
活动1:听听故事,了解风俗
(1)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绣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2)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活动2:联系生活,说说风俗
1.说一说。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或者你对哪种风俗有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呢?说给家长听听。
(想一想:你介绍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
模块三:抓住重点,写一写
孩子们,我们要把刚刚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写好,先来列好提纲。
活动1: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1.明确要求。刚刚,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风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3)同学们一定有自己更独特的设计,我们可以这样写试试。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祺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4)关于写好这篇习作你还有更好的想法吗?
习作开头,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描写时,我要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让我的作文更生动!
我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才能表
达得清楚、有条理。
活动2:完成习作,互评修改
1.孩子们列好提纲,确定好重点内容、抓住风俗的特点用心写一写吧!写好之后自己反复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家长听一听,评一评。
3.再次修改、完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由用户“frozen828”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