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教材分析: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中国的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也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课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主题”,其中“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早期国家”则缕析夏商西周国家机构的完善和社会结构缓慢而重大的变革。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历史是绵延时间最久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段历史在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都有着重要地位。本课作为高中阶段的开篇之作,对于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情分析: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但是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高中生的学习要求更加理性,也对早期国家的出现这个话题更感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我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放在早期国家上。
由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其发展道路涉及到中国上古时代如何由野蛮走向文明、早期国家的特色、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因此,这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拓展一下史学研究的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立意:以文明为主线,展开三个话题:大XX头,文明曙光;走出蛮荒,迈向文明;王朝时代,千古回响。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为重点,进行初步的史料分类和史料研读。
教学目标:
1、通过“中华文明起源”PPT动态展示,纵向全景了解我国2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地图的观察,从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特征入手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2、通过对比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姜寨聚落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寺遗址复原图,回答早期国家产生的一般条件。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内容,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4、通过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产生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感。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出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大XX头,文明曙光
导入:视频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因制作石器的技术不同,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因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被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遗址有数百处。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
问题1:从地理分布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有何特点?
问题2:你能结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相关的文化遗存,概括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主要经济形态吗?
设计意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通过对文化遗址在空间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的发展基础,这就造就了我国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是学生感兴趣想要探寻的问题。本课亮点在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初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的不足: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如果挖掘深度,自身能力不够;如果浅尝辄止,面面俱到,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持续关注力。两者都想兼顾,可能又都做不好。
所以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取舍:“中华文明的起源”内容在初中大篇幅讲解,在本课不做重点;本课中的第四页的图片,第五页的学思之窗、第六页的学思之窗的思考点因为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课上无法用到;本课中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还有商朝疆域的介绍,因为属于常识性知识,在课上没有用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由用户“cjj_000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