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法不可违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
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
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过渡】开展一日游活动之前,我们得先进行两个小小的普法活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
【活动一】抢答大比拼
请学生阅读课本46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教师设置抢答的问题:(1)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
【活动二】智慧大碰撞
课件通过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手表不归还,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做出起哄、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镜头三:赵某多次持刀抢劫小学生的赃款一千多元,法院认定其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刑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①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什么是违法行为?
②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
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讲述:三则案例,相同之处都是行为主体做出了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同是受到惩罚的法律依据是不一样的。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如欠债不还的行为、捡到物品不归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乱涂乱画破坏文物、扰乱机场秩序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偷窃行为等。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过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违法行为呢?这些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以及给我们又带来哪些警醒呢?让我们去看看铁警如何说。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
【活动一】铁警行动
播放有关高铁违规行为的视频。视频内容如下:
今年高铁霸座男、霸座女、霸座老人、女子扒高铁、乘客在高铁上吸烟等违法行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要求乘客刘某、司机冉某的家属和***三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
设疑:乘客与司机的争执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这是哪种违法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般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有什么区别?
找学生进行回答,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都是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情节严重程度不同。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别冲动,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减少社会悲剧的产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总结: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树立行为底线,不要触犯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拓展作业:预习下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预防犯罪》,思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何区别。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法不可违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法不可违教案由用户“张赖宝海淘”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