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家庭教育案例2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家校共育,发挥“微时代”教育力
????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化,学生间微博、微信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我班就有那么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关注热门明星博客、到别人空间“踩一踩”、刷朋友圈、点赞积人气、建个群聊聊XX。尤其是男生们,他们对于网络新事物的接受特别快,不过有时也会忘乎所以地深陷其中,或是因此产生一些矛盾摩擦,家长们对此亦是烦恼不断。
微信转发,风波不断
周一中午,几个女生焦急地来办公室说小董和小叶要打起来了,小董还说要来找我们麻烦。探问究竟才知道事情发生在周末。周日傍晚,学生自建的微信群里收到了一条转发的诅咒,要求看到消息的人必须转发十个群,否则三天内就会倒大霉,甚至描述了父母会怎么惨死。顿时,群里像炸开了锅,你一言,我一语,骂声不断。群主小董万万没想到转发了一条“保命”的消息竟掀起了轩然大波,满心委屈的他全然不觉得自己有错,以一敌十地在群里打响了口水战。望着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现的“你才死全家”的咒骂,“你脑子是不是有坑啊!”的讽刺,还有小叶发的“你没病吧!”的侮辱,小董一气之下说:“你们只会瞎叫骂,有本事出来干一架。”一腔怒火压制了理智,前来劝架的同学都被“关你毛事啊!”顶了回去,双方无一退让。小董还拉来了不明所以的小谢,只说是被几个女生骂了,断章取义的小谢也加入了口水战,事情就这样愈演愈烈。
当天,双方被叫到办公室后仍然各执一词。群主小董委屈又气愤地说:“群是我建的,发几条消息又没事喽,不满意你们滚出去!”而小叶和几个女生也满肚子委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有过错。当被问及此事缘由时,打抱不平的小谢一头雾水,只说是帮人。我想孩子们都在气头上,即使叫家长来也是没收手机,并没有达到教育孩子正确使用新媒体的效果,于是我嘱咐他们停止互骂并承诺他们班会课上会给出解决的办法。
情景重现,群策群力
在那周的班会课《网络恶语转不转?》上,我安排事件双方换位重演当时的情景,想通过学生间的平行教育和换位思考促使双方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当情景重演到小董收到来自好朋友的“诅咒”消息时,他本该破口大骂,但他迟疑了,久久的沉默后竟是一句:“对不起,我也不想这样。”情景剧中断了,而学生心头的愤慨和矛盾却解开了。小董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理解了大家受到身边好朋友诅咒时的伤心与愤怒,也向大家袒露了心声,表达了收到“诅咒”消息时的无奈与无措。全班孩子们通过头脑风暴帮小董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心理素质强的可直接无视或拉黑消息传送者,可以举报消息的发布者,给收到“诅咒”的好朋友一个安慰的“抱抱”(表情)等等。班会课上,孩子们体谅、互助的温暖不仅驱散了“诅咒”带来的阴霾,而且使同学间友谊的小船更加稳固了。
微信捐助,家校共育
这场口水战算是平息了,然而“学生的微信群该不该建”又成为了家长们头疼的焦点。互联网的世界充斥着各种新奇的诱惑和难辨真假的信息,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很容易误入歧途,对学习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许多家长的微信互动中得知:家长与孩子间矛盾的导火索往往就源于一台手机。如:孩子以查单词为由刷朋友圈,浪费大量时间,弄得家长左右为难;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成为低头族后亲子关系疏远;手机被家长没收后孩子整日魂不守舍,情绪低落或是在家大发雷霆等。
所以,不是注册一个微博或是加入一个微信群就意味着顺利过渡到了“微时代”,要使孩子们真正享受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还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合理引导。在今年三月的学雷锋期间,我班学生在得知四川大*_**籍来建一个爱心图书室后,便通过微信发起了“阳光捐助”活动群,每天都有学生和家长在群聊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李峗看了看爸爸:“爸爸,那我和你一起改吧!”爸爸举起右手和儿子击了一下掌:“一言为定啊!我们来个约法三章,彼此监督怎么样?”
父子随即嘀咕了很久,起草了一个协议:爸爸为李峗准备一部“老人机”,每天晚上父子俩要通一次电话,各自汇报一下当天的表现。如果爸爸违反约定,要罚做200个俯卧撑,一周内禁止看足球赛。如果李峗违反约定,要当着全班同学向爸爸道歉,一周之内不能打篮球。
爸爸的监督人是妈妈,李峗的监督人是班主任老师和班级的礼仪部长。时间一天天过去,妈妈经常通过老师了解儿子的情况。李峗虽然偶尔还会犯错,但半年下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同学相处得越来越融洽,班委改选,他还被选为团支部副书记了!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家庭教育案例2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家庭教育案例2篇由用户“lihaitomsah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