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以下为《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 记叙文六要素(2008、2007)[统编七上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以莫某某《散步》为例分析:

时间

初春

(事件的)起因

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地点

南方的田野上

经过

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人物

“我”、母亲、儿子、妻子

结果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2. 线索(2018·7,以长笛为线索)

物线

以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贯穿全文。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组织材料。



事线

以一个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始终围绕“社戏”这件事展开: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



人线

以人物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如《孔乙己》中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和遭遇。



地线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时某某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感情线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线索。



注:1. 线索的作用:①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分明。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使行文富于变化。④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2. 有时一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人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人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明暗线交织作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





3.记叙顺序

顺叙

特点

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

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倒叙

特点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作用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④强调主要内容。



插叙(2015·7)

特点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使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作用

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如《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又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是倒叙。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

“我”“我们”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切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主要人物。





例:《故乡》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

“你”“你们”  作用:①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②利于交流思想感情,便于直接抒情。③若用于物,则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它”“他”“她”“它们”“他们”“她们”  作用: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记叙人称同时使用的,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5. 写作手法

(1) 修辞

比喻[统编七上P5](2018·8,2011·11,2008·9)

辨识

明喻: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 暗喻: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破折号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举例

《春》:“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春天的喜爱之情。





拟人

(2009·9)

定义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②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情感共鸣。







举例

《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







夸张[统编

八上P40]

定义

对人或事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







作用

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引起联想,创造意境。







举例

《皇帝的新装》开头运用夸张的手法,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表现了皇帝虚荣愚蠢的性格特点。



结构类

排比[统编

七下P40]

辨识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

①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说理透辟,条分缕析。③长于抒情,更显气魄。







举例

《XX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出了XX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反复(2019·9,2013·9)

辨识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层次分明,增强节奏感或感染力。







举例

《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注:这句话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对偶

辨识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似,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作用

①使语言形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②互相映衬,互为补充。③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反问

辨识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

①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不但比一般陈述句的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加鲜明。②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举例

《白杨礼赞》:“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和北方农民强烈的赞美之情,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设问

辨识

把所说的内容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②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

《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运用设问,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2)表达方式

记叙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中招真题多以记叙为主,尤其以插叙、倒叙为考查重点)



描写

将人物、事件和景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详见附表)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作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某某)  作用: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议论

直接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一般是先叙后议(2014·9),深化读者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性质等,使文章生动具体,有说服力。主要用在说明文中。





附表:①描写——按描写对象分

外貌描写(2014·8,2008·8)

特点

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身材、服饰等进行描写。







作用

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举例

《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凸显了孔乙己的懒惰、穷困以及时常遭受欺辱的境况。





神态描写(2017·9A,2008·8)

特点

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举例

《孔乙己》:“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揭示了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的痛苦不安。





心理描写(2009·8)

特点

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细腻、真实地刻画了“我”处在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内心强烈的恐惧与焦躁不安。





动作描写(2014·8,2008·8)

特点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举例

《孔乙己》:“(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也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





语言描写

特点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作用

言为心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XX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表现了他自尊心受伤害时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窘态。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环

自然环

境描写(2012·12)

特点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自然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⑤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主题。







举例

《社戏》:“淡黑的起伏的XX,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描写了月夜行船时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社会环

境描写

特点

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作用

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③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情。④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







举例

《变色龙》中“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下的社会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





②描写——按描写角度分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2018·8)

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

①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②表现文章主题。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2018·8)

特点

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举例

《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的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细节描写

[统编七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特点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

①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作品主题。





(3)表现手法

铺垫(2013·8)

特点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作用

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性。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





举例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做铺垫。





对比

特点

将不同的人、事、物进行比较或将一个(类)人、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征、行为等进行比较





作用

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鲜明。②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③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④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举例

《范进中举》中胡某某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的态度截然相反,强烈的对比凸显了胡某某见富就爱、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



衬托

分类

①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②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注:衬托经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作用

①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特点鲜明,突出主要人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伏笔

特点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作用

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使下文情节的出现合情合理。





举例

《故乡》中写坐船回乡以及坐船离乡,为后文“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时的抒情、议论埋下伏笔。



照应

特点

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作用

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

《猫》开头交代“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承上启下。结尾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篇,照应开头和中间。





悬念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





举例

《驿路梨花》设置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象征

作用

①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含蓄蕴藉。





举例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托物言志

特点

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托物言志类的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举例

《白杨礼赞》中,作者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



欲扬先抑

(2011·10)

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作用

①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举例

《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读者读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更加深刻。



以小见大

作用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更有震撼力。





举例

《灯笼》中的以小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作者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6.语言特点

语言

运用

修辞

详见P117“修辞”





句式

整句、整散句、长短句结合。《蒲柳人家(节选)》中,“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用词

叠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详见P138“考向1 限定赏析角度”方法总结(1)“从用词角度赏析句子”。







《蒲柳人家(节选)》中“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co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篇幅所限,只举动词的例子)



语言

风格

朴素平实

《背影》语言朴实真挚,蕴含着感人的父子真情,如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说的那几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平常的话语却感人肺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文采斐然

《灯笼》结尾两段中“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都引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引自贾谊《过秦论》,“萧萧班马鸣”引自李白《送友人》。表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委婉含蓄

《荷叶·母亲》:“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文某某。





8. 段落作用

位置

结构

内容



开头

(2011·9)

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②埋下伏笔或为下文做铺垫。③设置悬念。④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②交代环境或社会背景。③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④点明文章中心。



中间

(2016·9,

2009·7)

①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②照应前文,为下文做铺垫。

①推动情节发展。②如果描写的是次要人物,且与文章主要人物在形象和情感上一致,那么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不一致,那么就是反衬。



结尾

(2015·10)

总结全文,前后呼应或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①概括主要内容。②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③表现人物品质特点。④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注:有的段落在表达方式上有某些特点,比如插叙段、描写段、议论段等,在分析段落作用时要注意结合其特点进行分析。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
  2.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
  3. 做阅读题方法
  4. 医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图
  5. 5.2初三记叙文补习
  6.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7.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8. 新时代邻避事件的防范和风险规避——以社会学为视角
  9. 校园突发治安事件应急预案
  10. 笔记页面模板
  11. 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
  12. 小学应急事件处置预案
  13. 实验室安全风险监测报告
  14. 《老王》教学反思
  15. 校园危机事件处理论文
  16. 004-整改通知单

以上为《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由用户“liuzhixiao010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08-23 05:18:54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7c/3f/96709.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7c/3f/96709.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