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捣乱鬼”变形记案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捣乱鬼”变形记案例分析
*** 谢某某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个别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因此,如何在教育中正确引导幼儿改变这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以及如何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教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案例背景
1.莫名奇妙的“捣乱”
区域活动时,正当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声尖叫将和谐打破:“老师,蒋某某把我的画都画坏了?”“蒋某某嚷道:“是我,怎么样,不就是几张破画吗?有什么了不起!”我还真没遇过这么“捣乱”的孩子。心里这么想,嘴里也就说着:“你这是什么意思,犯了错,还嘴硬!”我瞪着他的眼神决不逊于他那怨恨的目光,没想到,他却翻着白眼说:“我就是要画!”
2.接踵而来的“盗窃”
“捣乱”事件发生不久,小朋友们就接二连三的向我投诉:“书包里的东西被蒋某某偷走了”“我看书看得好好的,他就过来抢”。蒋某某一脸固执的说:“谁叫他们的东西都是我没看过的?”
3.令人费解的“隔离”
每当分组游戏时,蒋某某所在那一桌就会自动的形成两半。他一个人占据一半,其他人甘愿挤在另一半。无论这组人员怎么换,只要有他在,情况都没有改变。
于是,我找来了其他幼儿,“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蒋某某呢?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呀!”
“老师,不是的!”孩子们慌忙解释:“是蒋某某不让我们靠近他,他要自己玩,一靠近他,他就踢我们。”
二、案例分析
1.溺爱
原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步入误区。他想要的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的满足。如果家长不满足,蒋某某就会哭闹不休,换得家长妥协告终。
2.封闭
①亲人间的交流匮乏
蒋某某受爸爸、妈妈的影响,他特别喜欢看书。一家三口休息在家,三人三本书,默默的看着,没有一点交流。在这相对独立的环境里,自我封闭的危害出现了,当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孩子因缺乏经验而显得盲从,不知所措。
②朋友间的交流匮乏
单一的生活、娇宠的环境,使得他没有学会与人分享,没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意识,没有友善的交往方式。
三、解决对策
1.家庭教育观的改变
①亲子沟通
原来问题的根源主要出在家庭的教育观上。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喜欢学习,就是个完美的孩子。严重忽略了成长中的孩子是需要引导的,于是,我给出了“亲子沟通”的建议。建议他们一家三口多利用休息时间,玩耍、阅读、交流,享受亲情的温暖。
②榜样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许多的行为习惯都是因家长的习惯影响而形成的。于是,我建议蒋某某父母阅读《好宝宝,夸出来》等书籍,让他们从书中吸取经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改变蒋某某。
2.教师教育手段的改变
①真诚关爱
在“捣乱”事件发生后,我调整心态,平和而温柔的对待他,从情感上真诚的接受他,从而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果然,蒋某某对我说了真心话:“我在小朋友画上乱涂,是因为他们画的比我好。”
明白这些后,我告诉蒋某某: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喜欢读书;你的故事讲得很精彩;魔术变的超级棒。孩子的心灵犹如纯净的水滴,老师的心怀犹如流淌的河水,二者交融才能汇集成海,接纳是一切教育的根基。
②艺术批评
但对于蒋某某不讲道理的地方,我绝不姑息。在“盗窃”事件中,蒋某某犯下大错:拿别人的东西。对于他来说,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不择手段”。针对蒋某某的这个坏毛病,就应给予批评。
当然,幼儿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批评需要技巧。于是,我针对这个事件和蒋某某的特点,给他带来了《中华美德故事精选》。从中有意识的挑出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对蒋某某产生好感后,我安排“推荐好书”的活动。鼓励蒋某某从家里带来一本书,向大家讲述书里的内容。“啊,蒋某某看过好多书啊”……大家对“捣乱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他多了许多小伙伴。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我们的“捣乱鬼”变形了,他不再孤独了。
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我想,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孩子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在哪里?……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能逐渐得到解决。从“为什么”开始,究因循源,在不断的改变中解开答案。我坚信,“捣乱鬼”蒋某某已经变形了,他一定会越变越好,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蜕变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捣乱鬼”变形记案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捣乱鬼”变形记案例分析由用户“阿仕顿鲁XX哈”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