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关于大学生活费的讨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大一新生要求每月拿4500元生活费?每月该向家里要多少生活费成为讨论焦点
事件内容
每年开学季,生活费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新学期伊始,很多新生都会就每月生活费的多少,跟父母进行“讨价还价”。
最近,有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上了热搜,她希望妈妈每月给她4500元的生活费,但是遭到了妈妈的拒绝,妈妈只同意每月给她2000元。她不能理解、觉得委屈,认为女孩子要买护肤品、新衣服,还要跟同学到外面吃饭,2000元根本不够用。
帖子一经媒体曝光,大众哗然,对此议论纷纷。
有记者对多所高校进行走访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500~2000元之间,少部分学生在1000~1500元之间,只有个别学生的生活费在3000元以上。
一个月的生活费,到底多少才算合适呢?
媒体评论
大学生活费究竟多少才够用,相信各人有各人的用法与看法,反映出的是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财商教育、感恩教育的“复杂方程式”。索要大额生活费遭拒绝,警醒“巨婴”心理。大学生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更应当是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健全人格和独立精神的公民,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独立意识至关重要。——XX青年报《索要大额生活费遭拒 警醒“巨婴”心理》
作为青年人,应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能为了所谓“追求”而无情地“压榨”父母,强求父母为自己的学习、就业、买房、婚姻、育儿承担无穷无尽的责任。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感恩的心态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南方日报《大学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费被拒,委屈吗?》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如何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消费观乃至理财观,已成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当下物质条件较为丰裕的社会,则是要培育孩子们“适度”的消费观,懂得克制随意挥霍的冲动,并逐步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自立能力。当然,吃苦、节约永不过时,但当下“适度”消费是一个年轻人更愿意接受也更符合现实的选择,这背后或也蕴藏着某种教育思维的变迁。——中国教育报《学生乱要生活费折射价值观扭曲》
不能让物质欲望成为生活的全部
在上面的帖子中,我们能发现这个大一女生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几个误区:
首先,混淆了教育费用与生活费用。家长之所以对她高中时期4000元、6000元的补习费用很大方,是因为补习费属于教育费用,而不是生活费,两者性质完全不一样。在家长看来,前者属于“必须要花的钱”,后者则是可以进行适当控制的。
其次,饮食花费过多。“月底就空了要去食堂”,表明这个大一女生平时很少吃食堂,应该是经常和同学们“下馆子”。其实,在食堂就餐抑或外出就餐,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作为一名还不能自立、需要靠父母经济援助的学生,这样合适吗?
再次,认为女孩子经常买护肤品、新衣服是理所应当。虽然追求美丽是人类的天性,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适度。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而不是花太多金钱在美容、打扮上,更不应该一味追求高档、奢侈的生活用品。
最后,盲目从众、消费攀比。虚荣往往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当看到身边同学“都挺有钱的,用的也都是好的”,这个大一女生便觉得,自己也应该如此。
但大学校园不是秀场,并不是用来炫耀名牌、比谁光鲜亮丽的地方,而是一个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比拼谁成长、成才更快的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这个大一女生的价值观、消费观还不成熟,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很不合理。对于学生身份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她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与判断。
事实上,有很多学生也和这个大一女生一样,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比如多年前有一个男生为了凑钱买新款手机,而卖掉了自己的一个肾,导致患上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婴”。她不但经济上极度依赖家人,甚至思想也未曾“断乳”,觉得妈妈每月给自己4500元生活费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当今社会,这种“巨婴”不止个别,而是千千万万个。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逐渐意识到,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要走向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这种意识就像新生命的萌芽,它代表着我们告别婴孩、少年,剪断那根依附着父母的“脐带”,逐渐走向更加完整的自己。
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应该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学好这一课,我们离“成人”也就更进了一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关于大学生活费的讨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关于大学生活费的讨论由用户“Remember_浅”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