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jiaoxuesheji》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几篇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绘画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2、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感;
2、领会作者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共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的学习从认识一个人开始。他出生在浙江的一个不足三万人的XX小镇上,温柔的富春江上赋予了他多情、浪漫而又狂放不羁的性格。他自评说:“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实际上,他的嗜酒如命被不喜欢他的人时常诟病,他的两段未善始善终的婚姻更让人们唏嘘不已。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被有的人认为是偏执、暴露狂、颓废的表现。但更多的人赞他是真性情、有热心、反法西斯的斗士。他至死被争论着。他的传记作者在《郁达夫传》里这样说着:自古江南多才子,自古才子出三江,江南才子应无数,文章应属富春江。你可能不记得他的诞生,但你不可否认,在记忆深处,他的名字轰然作响,如长歌嘹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走进他的心灵世界,走进那一片故都的秋。
二、解题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深沉。“故都”两字很有意思。
1,郁达夫不是XX人,他作为南方才子,少年时在当地私塾读书,后进入新式学校,之后留学日本十年,十年归来一直忙于在XX办《创造之刊》,192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才受邀进入XX大学执教,所教统计学,不是自己喜爱之学科,因此苦闷之际。1925年便离开北平。这是他在XX居住的最长的两年。
2,1925年回到XX至1933年,郁达夫参加了左联,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33年4月,为避世乱,由XX迁到XX,与王应霞居住在“风雨茅庐”,开始了游记写作的生活。从XX到XX,从XX到XX,从XX到XX,生活闲适起来。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4年8月,这个季节即使是农历的话也是“七月流火”,天气刚刚转凉,至多算是XX的夏末,作为游客的郁达夫短短的几天居住,是看不到“故都的秋”的,因此本文实在是作者心灵之秋的投射。
所以,作为他乡之人写“故都之秋”,实在是有些喧宾夺主了。“故都的秋”也只是“客观的景,主观的情”罢了。
一片自然风光,一个心灵世界。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作为一个他乡之客,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读第一段,划出相关语句。
明确:眷恋、热爱、痴迷。
(二)郁达夫所痴迷的是北平之秋的什么?明确:秋味——清、净、悲凉。怎样理解这三个字?对比PPT,明确:从视觉上,是冷色的,灰白的;从听觉上,是寂静的、萧索的。从心理感受上,是孤独的,感伤的。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详细地描绘了几幅秋景?
看PPT上的图片,找相应段落,用四个字给每一幅图景命名。依次是:晨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胜果。
2、小组合作完成:根据所研读段落的内容仿写句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jiaoxuesheji》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jiaoxuesheji由用户“tangxiaodong2009”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