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你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十年实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你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十年实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 ?答: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式的、几乎整堂课都是由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由过去主要关注的是音乐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分享;在教学内容上,由注重传授单一、高深、繁难的音乐技能转变为向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和信息,拓宽艺术视野,是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 其次,目标教学进入课堂,使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将音乐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放在中心位置,着力增进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由偏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第三就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充分发现和发掘教材中?
2.结合自身教学,简要说说实验中的问题及反思。
?答:从以往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的课堂反应一直让我忧心重重,曾一直迷惘,到底该如何上好低年级的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小学的儿童,就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来说,相对于中.大学生是特别的,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处于一个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活泼而好动。对于直观的东西充满了兴趣,最容易接受。凭着在学校所学的乐理知识和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小学音乐课的亲身实践,我对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有了些许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注意力不能持久,要怎样使他们专注的倾听呢?利用小学生的生理发展有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特点,选择最适宜他们的方式,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就是学生运用最多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在听赏乐曲《春天悄悄来临》时,我会请学生用点头
?
3.音乐课程为什么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1)音韵美 曲调美 好的歌曲教材应具备“动听”、“耐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百唱不烦得的如《东方之珠》、《桑塔·露琪亚》、《雪绒花》、《唱脸谱》、《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我们只需要多点时间让学生唱唱,自我陶醉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参与者与美的音乐作品再现的融合,一种和谐美的体现。其中《东方之珠》虽然教学目标只是要求欣赏,并能唱其中的一两句,但这首歌的曲调和音韵的平易的美、和谐的美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就跟着唱了起来。我们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设计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更好的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又如《牧马之歌》的曲调十分紧凑,旋律有跳荡感,非常欢快、活跃;《青春舞曲》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等等这类精巧、活泼的曲调都是学生非常喜欢唱的曲目。百听不厌的经典乐曲那就更多了,如旋律优美的《婚礼进行曲》;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而雄壮有力、流畅明快,时而优美抒情、温柔靓丽,时而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还有《瑶族舞曲》《卡门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举不胜举。同学们喜欢听的音乐就多听听,让孩子们自由的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音乐世界里。优秀的作品是非常容易感染学生的,我们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美的所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一种最为出色和广为流传。)还有,在14册第五单元中,除了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外,我们还可以补充《铁匠波尔卡》。这两首乐曲都是(小)约翰?斯特劳施的作品,在配器方面都很有特色。在《雷鸣电闪波尔卡》中锣(闪电)、鼓(雷鸣)的巧用,在《铁匠波尔卡》中铁锤与铁砧的妙用,充分展示了乐曲在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优秀的作品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而且每位音乐教师对同样的教材都会发现和挖掘不同的审美因素,对教材的分析、处理都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总之,我们应尽量将作品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你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十年实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你认为音乐课程标准十年实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由用户“billgenius”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