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内部讲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内部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法律(法理、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公文写作、国情市情、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 政治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 经济类:包含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等内容。
第三部分 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运行机制、公共行政过程、行政机构改革。
第四部分 公文写作 写作基础知识;写作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体等;第五部分 法律基础知识:一、法学基本理论 法的基本理论,法的体系,法的制定和实施;法
律监督体系等。二、宪法 基本概念;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形式、基本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概述;行政主体、行为、救济等;行政诉讼法概述;四、民法 民法基本原则、 物权、债权等。五、刑法 刑法概述、犯罪、刑法等。
第一部分 政治常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 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哲学上属于(D)。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指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要求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第一理.大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第二理.大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练习一】
1.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哲学上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
A.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B.指导人们提出了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C.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D.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练习二】
1.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第二章 唯物论
一、物质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练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某某现象( )。
A.水中月 B.生产关系 C.影子 D.梦中树
2、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物质世界先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由无机物的反应特征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3)意识的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
人们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形成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人的思维是生理的、 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 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 创造性。电脑代替不了人脑。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实际应用
1、一切从实际出发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想问题办事情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
(3)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4)正确对待和估价自己;
(5)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内容
(1)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及能力
(2)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能力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的心态
人的心态对人类改造、认识世界的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
心态对认识、改造世界有 导向
激励
抑制 作用
控制
调节
3、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要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练习】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某某
世界统一于某某,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某某:(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二元论;(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3)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练习】世界统一性原某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练习一】
1.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了(B)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某某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可观事物的能力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2.对于同一颗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做是美,木林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使用价值看做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做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说明(D)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理性认识是感知性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影响
3.“感时花某某,恨别鸟惊心”从哲学上看,这一诗句表明(B)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差别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4.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C)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有预见作用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
【练习二】
1.“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所犯的错误是( )
A.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B.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C.强调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
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有( ) (多选)08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某某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联系与系统:系统的含义: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结.定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整体由部分构成,但又不同于部分。整体性观点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和处理好局部性的问题,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真题精选】?“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XX子?兵略训》蕴含的哲理是(B )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B、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C、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世界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一)运动
1、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载体;
(3)二者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物质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4、运动XX止的关系
(1)静止: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B、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3)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真题精选】相对静止是指(A )。A.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运动的一般状态C.与运动完全对立的状态 D.在特定的条件下,事物特定的运动停止了
【真题精选】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D )。A.运动XX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二)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与规则、法律有联系又有区别
3、规律的性质
可知性:人类可以认识规律。
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不能消灭、创造,违背它,会受到它的惩罚。
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可利用性: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或改变某些条件,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4、怎样按客观规律办事?
(1)首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
(2)在运动中把握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发展
1、发展的含义
(1)含义: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
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
运动。
(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结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学习)
(4)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即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某某、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
(四)时间和空间
1、含义:任何物质运动都占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性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离的。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无限性与有限性。
【真题精选】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C)。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真题精选】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表明(AB )。A.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B.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质、量和度:质是一事物成为他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练习】质与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真题精选】“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B)。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4)事物变化的状态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这也就是量变质变互相转化的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a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
b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c重视量的积累
它揭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一)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二)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康复费等因残疾而增加的必要支出和继续治疗所必需的费用,以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国家规定的伤残等级确定,最高不超过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造成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对其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三)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对死者生前扶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生活费的发放标准,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被扶养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费给付至十八周岁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生活费给付至死亡时某某。 第三十五条 有本法第三条或者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损害的,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1.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内部讲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内部讲义由用户“babahong2”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