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马克思考试题库》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马克思考试题库

以下为《马克思考试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原理与概论

第一章

单选

1.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D).

A.利用世界

B.创造世界

C.改变世界

D.改造世界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

A.运动

B.客观

C.意识

D.感知

3.(B )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的基础。

A.物质

B.实践

C.劳动

D.意识

4.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论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一 说法形象地指出了(B).

A.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的是绝对的

C.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D.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6.荀子说:“心不使焉 ,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某某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风定花某某,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XX的辩证关系是(B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8.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9.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B )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分析法

D.综合法

10.( A)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对立统一规律

B.联系发展规律

C.量变质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2.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13.“先王以士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B)。

A.时间的重复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连续性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6.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观点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7.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维诺格勒在麻省***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 能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C ) 。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B. .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

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

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

18.“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的观点是(C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9.“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要求我们应具备(C ) 能力。

A.战略思维

B.历史思维

C.创新思维

D.底线思维

20.“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要求我们应具备( D) 能力。

A.战略思维

B.历史思维

C.创新思维

D.底线思维

21.培养并不断提高(B ) ,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A.战略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创新思维能力

D.底线思维能力

22.(D )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A.战略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创新思维能力

D.辩证思维能力

23..习近平强调 ,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这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 A) 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特殊矛盾

D.本质矛盾

24.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 ,与其说是自然世界, 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C)。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自在自然会全部转化为人化自然

25.( A)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

A.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2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真实性

B.客观实在性

C.感知性

D.确定性

27.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2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D ) 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次要方面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9.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B)。

A.否定一肯定一否定

B.肯定一 否定一 否定之否定

C.肯定一-否定一否定

D.肯定一 否定一 肯定

30.(A )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A.矛盾的分析方法

B.联系的分析方法

C.发展的分析方法

D.实践法

31.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C ) 的过程。

A.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C.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D.不断周而复始地循环

32.下列语句中与“小善聚大爱”这句话含义相同是(A )。

A.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33.“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D )。

A.选择的随意性

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性

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4.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B ) 。

A.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

B.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

C.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

D.由认识-般到认识个别,再由认识个别到认识-般

35.(C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A.物质生产活动

B.精神活动

C.实践

D.思考

36.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认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认识和回忆。柏拉图的观点属于(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7.毛泽东强调: “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表明( A)。

A认识是-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B.认识是-个封闭式循环的过程

C.认识是-一个直线式的发展过程

D.认识是-一个波浪式有限运动过程

38.(B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A.生产力

B.物质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

39.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C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一-次更替的规律

4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文化属性

D.意识属性

41.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C ) 的集合体”

A发展

B.运动

C.过程

D.变化

4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某某。”“芳 林新叶催陈某某,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3.“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XX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4.(A )和( )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A.时间和空间

B.运动XX止

C.时间和距离

D.空间和距离

4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的角度看,这说明了(C ).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46.(A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47.(C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A.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量变质变规律

D.社会形态更替规律

48.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D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把握主流和关键

C.看问题要全面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9.“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根据词源学的考证,在古希腊文里,哲学之义是“爱智慧”。哲学是(A)。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科学之大全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所有规律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0.范缜说: "神之于某某, 犹利之于刃;形之于某某,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一观点属于( A)。

A.唯物论

B.唯心论

C.形而上学

D.可知论

5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5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

A.历史是客观的符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3.世界是过程的合集,意思是( D)。

A.世界都是过程,过程都是集合

B.与过程相对的结果是过程集合的世界

C.世界是以往过程的总结

D.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54.下列命题中反映规律客观性的是( A)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5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A)。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C.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5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D)。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C.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57.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 。

A.运动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客观存在

59.《坛经》“时有风吹幡动 ,僧日风动,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 。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0.在量变质变规律中,“度”这一哲学范畴指的是(B )。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催化剂

6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 。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62.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6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4.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65.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属于(A )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66.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6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6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某某“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7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某某。”“芳林新叶催陈某某 ,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2.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这指的是(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7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XX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7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界定的。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7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 ,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真实性

B.客观实在性

C.感知性

D.确定性

78.物质范畴是对(A ) 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A.物质世界统一性

B.物质世界可知性

C.精神世界统一性

D.精神世界可知性

79.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C)

A.辩证法

B.可知论

C.物质范畴

D.不可知论

80.唯物主义的主张是(A)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不可知论

D.世界的本源是精神

8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8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交物质结构,这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3.“心诚则灵”,此话(D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8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 D) 。

A.意识来源于人脑

B.意识是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C.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85.面对同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巴尔扎克写出了《人间密副》,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这说明(B).

A.对同一个客体的反映没有正误之分

B.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C.认识具有反复性

D.事物的本质是多变的

86.“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此句体现了( C).

A.运动具有一维性

B.运动是静止的衡量尺度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87.古有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说明(B)

A.自然规律的变化取决于人的观察结果

B.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C.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D.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88.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 ,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D ) 。

A.事物的存在并非都是客观的

B.内因与外因相互转化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受

D.意识对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具有指导、调节和控制作用

89.”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动作。” 这句话的错误在于否认了( D) 。

A.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B.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唯一属性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90.“从辩证的观点来看,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B ) 。

A.静止既是绝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史某某。√

214.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并非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 1 5.理想信念是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16.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217.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2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19.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2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2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

222.资本主 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223.资本主义民主制是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224.列宁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区分,这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新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马克思考试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克思考试题库由用户“may88xoxo”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0-05-07 12:13:30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bb/98/9192.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bb/98/9192.html'}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