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五章 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岩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第2题,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高低,地形主要影响土层厚度。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理想土壤的体积分数,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水分和空气各占20%~30%,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据此完成3~5题。
3.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应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4.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的( )
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
5.下列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某某、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答案:3.C 4.A 5.A
解析:第3题,理想土壤的水分和空气含量都应在20%~30%,变幅在10%左右。第4题,土壤的水分含量影响土壤温度,温度的高低可通过遥感技术测得。第5题,焚烧秸秆易造成有机质损失,土壤肥力下降而退化。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据统计,全世界85%的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据此完成6~7题。
6.泥炭主要分布在( )
A.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
B.常绿硬叶林分布区
C.常绿阔叶林分布区
D.冰原分布区
7.*** )
A.植物生长量低
B.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
C.缺少堆积条件
D.气候干旱
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故可判断泥炭分布区的植被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常绿硬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分布在亚热带。冰原带因为植被稀少,很少有泥炭形成。第7题,泥炭是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而形成的,而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不利于植物残体的堆积。
8.以下土壤类型中,属于我国两种稳产、高产的耕作土壤的是( )
①紫色土 ②灰化土 ③水稻土 ④黑垆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我国的两种稳产、高产土壤分别是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
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完成9~11题。
9.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10.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11.图示反映出自然植被的变化规律是( )
A.从沿海到内陆变化 B.从赤道到两极变化
C.沿纬度方向变化 D.非地带性变化
答案:9.A 10.A 11.A
解析: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植被由森林变化为草原再变化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变化。
油橄榄是世界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描述和田所在地区生长季某某,东北部和格尔木所在地区最短。生长季分布的长短取决于气温,自西南向东北纬度升高,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增强,故呈现由西南向东北生长季逐渐变短的特征;和田周边纬度低且受沙漠影响,整体较暖,生长季某某;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较高,生长期短,积温较低,故生长季某某。第(2)题,影响生长季某某短的因素主要是气温。近50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普遍有变长趋势的原因应是全球气候变暖,但气候变暖有区域差异和时间差异,纬度越高地区、越寒冷地区变化一般越大。和田所在地区较为温暖,故生长季变长趋势不明显。格尔木所在地区地势高,相对寒冷,但春季变暖不明显,秋季变暖明显,终止日推迟,故生长季变长趋势明显。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五章 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五章 本章综合与测试(同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2由用户“我母知了”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