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按比例分配问题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75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共几课时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使学生会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
资源
学生经验:
学生对“比”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PPT
预习
设计
1、男生与女生的比为2:3,那么,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如果全班有45人,那么某男生有( )人,女生有( )人。
2、自学书本第75页例5,完成以下作业:
(1)不看书上的例题解答过程,先尝试解答,做完后,和书本对照一下,如有困难也可以请教书本。
(2)尝试完成“试一试”。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交流预习成果。(预设3分钟)
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预习拓展引新。(预设1分钟)
学生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自主尝试解答。(预设8分钟)
1、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学习菜单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菜单: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试着解答例题。有困难的可以自学课本第75页。
完成后,小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四、分享提炼解法。(预设8分钟)
集体交流:
(1)3+2=5 30÷5×3 30÷5×2
(2)30×3/3+2 30×2/3+2
(3)30÷(1+3/2) 30÷(1+2/3)
4、比较、优化方法。
说说方法2的思路,引导小结: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在30个方某某,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5、学生进行检验。
6、独立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
说说解题过程。
7、讨论归纳。
五、及时巩固内化。(预设10分钟)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解答,讲评后,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评价交流,同桌互相批改。
创编题:
(1)把一段长96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是5:4: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工厂买来120吨生产原料,其中2/5分给两车间,其余的按3:5分给甲、乙两个车间,甲车间分到多少吨?
独立完成后,说说思考过程。
六、课堂检测反馈。(预设10分钟)
1、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独立作业
【板块一】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汇报预习成果,其他学生注意认真倾听。
【板块二】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和黄色方格各占两种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板块三】
1、自由读题后,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菜单上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2、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四】
1、组织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引导比较:在这几种方法中,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3、择优方法。
4、提问:如何进行检验?
完成“试一试”
5、提问:1:2:3表示哪几个数量之间的比?一共有6份,三种颜色的方格数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6、讨论归纳:
(1)这两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3)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4)分谁?怎么分?
【板块五】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四第1~4题
讲评交流:第4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3、点拨创编题。
【板块六】
1、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提醒学生注意验算。
2、教师要多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
3、校对完后及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纠错。
作业
设计
课堂作业
必做题:《补充习题》第56页第2、3、4、5题。
选做题:一杯盐水,盐与盐水得比为1:5,再加上16克盐后,盐与盐水的比为1:4,原来盐水有多少千克?
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按比例分配问题由用户“g2233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