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国哲学史》阅读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国哲学史》阅读报告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将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以此全书分为上下册。子学时代主要讲先秦诸子;经学时代主要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的时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之实,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
孔子之前文化、典章等等,虽然数量与质量都较为可观,但孔子之前并没有私人著述,因此可以说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有开山地位。(六艺在孔子之前为贵族教育,孔子教平民以六艺,可以说是XX民教育第一人)
而子学时代哲学之所以可以发达起来,得益于当时时势的混乱。胡适先生归结于:“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
环境的变化是子学时代发展的基础。
其一,政治制度及社会组织的根本变动。周初,周室分封诸侯,贵族世代为诸侯与卿大夫,庶人不能参与政治。其后各诸侯国争霸致使生灵涂炭,积弊日深,庶民逐步开始参与政治活动。
其二,经济制度的变革。井田制度破坏之前,《左传》、《国语》等著作所记载的政治只不过是贵族的活动,与庶人无关。自秦商鞅变法以后,井田崩坏,庶民开始解放。
在旧制度失去权威,而新的制度还未确定的过渡时期,自然会出现众多反对与革新的声音。众人为了说服当时君主,纷纷理论化以丰富自身主张。而理论化的发端便是哲学化的开始。上古时代哲学的发达,因为思想言论的自由。所以当时是一个大解放时代,大过渡时代。
那么,子学时代在什么时候终结?时间点不是秦始皇焚烧坑儒,而是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自此各家思想尽灭,逐渐融入儒家,儒家也从此变为儒教。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再未像子学时代这样璀璨。
此章分六个部分简要叙述孔子及儒家初起,分别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正名主义、孔子以述为作、“直、仁、忠、恕”以及义利及性。
孔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
世人常常认为六艺是孔子所制定的,古文家则认为六艺是孔子所记述的。但实际上六艺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不过孔子与六艺确实有着密切关系。从《左传》、《国语》等著作中的人物问答可以看出,孔子之前至少一部分贵族人物是接受六艺教育的,例如楚太子的功课表中已经含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功课。不过,虽然说六艺非孔子首创,但孔某某是将六艺教授给平民的第一人。孔子是教育家,不像其他学派注重自家言论的学习,而是教育弟子博采众长学各种功课,成为为国家服务的人。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开战国讲学游说的风气,创立或至少发扬光大了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的阶级(孔子之前从未听说有不走仕途又不从事生产的人)。
孔子的行为与希腊的“智者”相仿。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与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的影响相仿。
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孔子生于鲁国,鲁为周姬姓封某某,关于周礼的文献可以说足够丰富。孔子毕生以继文王、周公的道为己任。孔子致力于克己复周礼,因此可以说对传统的制度是持守旧的态度。
孔子自以为背负着神圣的使命,是“天”所赐予的。孔子对天依然持信仰的态度,但对鬼神有新的见解。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对传统的信仰是持守旧态度的。
正名主义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庶人不议。”——《论语·季某某》
孔子目睹天下礼崩乐坏,常常怀念过去有道的日子,认为政治上社会上各种阶级的破坏源头是上层阶级。所以孔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有同等的重要性。荀子强调礼,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人要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
孟子在儒家代表了理想主义的一派,荀子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派。?荀子提出人性恶,并不代表荀子对人性失望,他只是强调人应该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来达到至善的境界。从这一角度来看,荀子是孔孟思想的又一大发展,?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将孔孟的思想与现实接轨,更多的考虑了人性恶的一面,认识到了后天修养的重要性。只不过荀子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议,是以人的自觉本性为前提的,并没有外在的物质约束,讲究的仍然是修身,在这一点上就显示出了与法家的不同。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国哲学史》阅读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中国哲学史》阅读报告由用户“wanglin15633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