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马来西亚财和.政帕累托效应》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尽管马来西亚在进行财政支出某些方面达到了帕累托最优效率,但是在一些方面特别在高科技产业,农业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仍然做的不足。
马来西亚在经济发展初期,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最大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后来又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竞争的冲击,而且随着欧美国家进口需求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小,最终导致马来西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由此进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政府亟需重新拟定产业政策、振兴工业、提升支援服务,往全球供应链的高端移动 。因此,马来西亚开始提高在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和投入经费,大力扶持高科技领域。
然而,马来西亚却面临着重重困难,比如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导致大部分企业始终徘徊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马来西亚有大约150万左右的人口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国外,达到了总人口的5.3%,他们基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高等教育供需失衡,产学严重脱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投资高等教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278.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占总人口的16%。但是,2011年却有近230万个高技能职位空缺,由此,出现了高技能人才岗位空缺与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尴尬局面。经合组织于2014年针对大马的科学、科技与工业研究报告有指,大马在研发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0.46%,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投入,获得的专利数量更是远低于同时期的新加坡和韩国。高端技术人才的匮乏、低水平的研发能力无法为马来西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此外,在创新规模与竞争力,以及研发技术与交流方面大马相比经合组织国家,是处在平均值之下(除了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同时,马来西亚更多的研发经费是投资给了国有企业政.和府单位,以2017年为例,马来西亚投向公共单位的科技经费支出达53%,而私营单位为47%。众所周知,私营单位更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营模式而非让公共单位代替相关职能。自动自发地应允市场的需求而做出恰当的研究工作,其实很关键,因此,各项的研究发展、创新活动、商务化活动等等,需要相互做些交流和市场工作,才能知道需求在哪里。私人领域政.和府所贡献资金、专才和资源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此,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私人投资,尤其是在企业投资。大马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行列里属于创新指数较高的一个,但是,若以经合组织的报告为指标之一,大马无论是在企业、机构和公共单位的研发与创XX仍有很多的上升空间,而在咨询工艺科技、技术与网络方面,都有待进步。唯有在各个创新与科技的部分都一一加强,大马才有能力在现代化服务业中看到进步,实现从工业国进步到服务业为主,并从一个进口服务与技术的国家,转型成为以出口服务与技术为导向。事实上,在第11大马计划中,创和.新产能已经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部分,旨在为经济带来新机会。在第11大马计划下,有特定的策略和方案,逐步进行推动产能,以及将创新的能力化为国富。政府相关单位也应该意识到,一旦创新的环境被强化,将有更多大型的跨界合作和研究。
创新的终极目标除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它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整个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素质在整体上得到提升。因此,有很多经济学家都要发展中国家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各项策略,必须要具有包容性,创新也不例外,创新与研发活动,应以惠利经济健康发展为要,方能获得永续增长。
马来西亚独立后,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耕地大大增加,而且还由原来的以橡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发展到以油棕、橡胶为主,大米、可可、椰子为辅的多元农业结构。农业作为马来西亚传统的经济部门,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马来西亚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农业被忽视,农业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在全球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未来的农业要想不丧失竞争优势,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新世纪马来西亚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强调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包括知识密集型的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马来西亚希望利用生物科技来生产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研制开发细胞反应体培育系统,用“工厂”生产方式生产原料,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技术,从而解决劳工不足及其他资源限制的问题。2001年马来西亚农业部长宣布,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融资210亿马元,大规模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计划?。但是我们发现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政府的工业化战略指导下,国家有关工业、贸易、税收、价格等政策均偏向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而农业则相对受到歧视。例如,将出口税收负担转移到农业生产者身上:马来西亚对农业出口产品高额征税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对橡胶、油棕及胡椒等农作物出口征税,阻碍了农业部门的生产与出口,减少了农户的收入。
另外,由于工业化政策造成的对农业部门的歧视倾向,使得该部门在与非农业部门相比较时,吸引力不断下降,这导致大批种植园和小农场转产,进入到非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年青人也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
马来西亚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不能自给。由于农业收入低、种植稻米的土地撂荒严重,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人所需,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不仅造成大量外汇流失,政府负担加重,而且还造成粮食依赖外国的局面,不利于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粮食生产中过多使用化肥。马来西亚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农业出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为了扩大收入,只好追求高产。除培育高产品种外,大量使用化肥也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化肥的过多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肥力枯竭,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马来西亚在1957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排名靠前,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1970年,政府制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将经济增长动力从依赖初级产品转向制造业。1977年,从低收入国家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至40年后的2017年,马来西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10美元,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的高位而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人均12055美元的下限。面临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了进行经济改革的紧迫性,于2010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模式”,提出了三大发展优势、三个阶段目标、四种动力和八项战略改革措施。“新经济模式”的关键是实现经济转型,即产业上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比例;经济结构上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马来西亚政府在2012年推行经济转型计划,目标是使人均国民收入在2020年达到15000美元,同时落实最低薪金制,以拉近收入差距,降低贫穷率。但是结果仍然是收效甚微,2020年高收入阶层(T20)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约50%。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这个阶层人士的收入,与低收入(B40)及中等收入阶级(M40)之间的收入差值不断增加。
马来西亚贫富差距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从国家独立直至1969年大选之前实行的是民主政体,但在同年的族群冲突事件发生后,开始加强了对议会选举活动、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后,开始出现大量的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市场秩序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马来西亚政治权力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各领域,权力泛化滥用的问题较为突出,且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官员腐败掠夺着公共财富,损害着公共利益。权力变成重要的经济要素流入市场,不公平竞争现象越来越凸显,直接恶化了马来西亚的营商环境,严重妨碍了私人资本的增长。另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族群,且信仰不同宗教。马来西亚政治文化深受种族文化和族群主义影响,族群主义优先考虑本族群利益诉求,将自身族群利益凌驾于其他族群之上,不利于营造民主团结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阻碍了马来西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来西亚家庭,尤其是B40族群面对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对每月收入低于2000令吉的家庭而言,超过95%的收入被花费在食物等日常开销上,几乎没有储蓄,进而影响累积财富的能力。同时,马来西亚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展现令人忧虑的3种相关趋势,分别是去工业化、劳***和企业小型化。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倾向低技术的传统服务业,而非高科技领域,这虽在短期内提升劳工的收入,改善贫富失衡问题,不过,可能会典当国家的未来成长。改善甚至消除本国贫富差距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本。收入只是贫富差距的一部份,其实人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不平衡更加严重,只有先解决人力资本不平等的问题,方能攻克贫富收入不均的难题。
转型出口服务与技术导向咨询工艺网络技术待进步
大马在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行列里属于创新指数较高的一个,但是,若以经合组织的报告为指标之一,大马无论是在企业、机构和公共单位的研发与创XX仍有很多的上升空间,而在咨询工艺科技、技术与网络方面,都有待进步。唯有在各个创新与科技的部分都一一加强,大马才有能力在现代化服务业中看到进步,实现从工业国进步到服务业为主,并从一个进口服务与技术的国家,转型成为以出口服务与技术为导向。事实上,在第11大马计划中,创和.新产能已经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部分,旨在为经济带来新机会。在第11大马计划下,有特定的策略和方案,逐步进行推动产能,以及将创新的能力化为国富。政府相关单位也应该意识到,一旦创新的环境被强化,将有更多大型的跨界合作和研究。
针对市场需求研究
为此,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私人投资,尤其是在企业投资。
最后要提的是,创新的终极目标除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它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整个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素质在整体上得到提升。
因此,有很多经济学家都要发展中国家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各项策略,必须要具有包容性,创新也不例外,创新与研发活动,应以惠利经济健康发展为要,方能获得永续增长。
放眼在高度全球化,工业革命4.0与高度不确定的后常态国际政经局势,马来西亚实有必要去芜存菁,检视与拟定崭新的产业政策。当然,拟定准确的政策是一回事,其落实需要严格的纪律,优秀廉洁的官僚,以及不受其他议程与寻租文化干扰的执行环境。马来西亚能否迈向先进国,端看马来西亚能否克服缠绕了半世纪的挑战。要如何严格执行政策,则是公共管理与政治经济学的另一篇章了。
大马将以高科技制造业走向多元经济发展。
迈向前方,大马将以高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走向多元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更多私人投资活动,也要持续提供更多相关优惠与资助,以加强研发与创新的速度与规模。
在教育方面,大马的一些工业与科技大专,能直接地培育所需的相关人才,扩大创新领域的规模,这是一项很好的策略,值得其他发展中的东南亚国家借鉴。
大马大学教育制度成熟,但是在关键领域方面,经合组织建议,大马应该提升整体的人力资本技术与规模,有效率地投资在发展大马教育体系,更符合创新需求,更有系统地加强培育技术人才。
另一项需要密切关注的是,政府应该多加鼓励各企***的研发,并多支持创业、企业家和中小型企业,让他们有贡献研发的机会。
此外,加强对创新系统政.和策的管理,提升各造的交流,包括政府、相关领域和研究机构,是必要的,能更有效地进行各种有关创新的项目。
经济学家认为,大马政府这些年来持续注资在研发领域,研究与发展、科学领域等的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一定的份额,起到了刺激创新扩展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大马仍然以进口科技和服务为导向。
在服务业方面,这是大马需要特别加强的领域。增加对知识型经济活动的支持,让大马转型为以出口科技与服务为导向,才能达到以多元经济活动,以服务业为主要经济领域的目标。
马来西亚独立后,农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耕地大大增加,而且还由原来的以橡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发展到以油棕、橡胶为主,大米、可可、椰子为辅的多元农业结构。农业作为马来西亚传统的经济部门,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马来西亚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农业被忽视,农业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在全球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未来的农业要想不丧失竞争优势,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新世纪马来西亚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强调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包括知识密集型的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马来西亚希望利用生物科技来生产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研制开发细胞反应体培育系统,用“工厂”生产方式生产原料,大力发展无土栽培技术,从而解决劳工不足及其他资源限制的问题。2001年马来西亚农业部长宣布,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融资210亿马元,大规模投资现代农业发展计划?。但是我们发现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在政府的工业化战略指导下,国家有关工业、贸易、税收、价格等政策均偏向非农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而农业则相对受到歧视。例如,将出口税收负担转移到农业生产者身上:马来西亚对农业出口产品高额征税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对橡胶、油棕及胡椒等农作物出口征税,阻碍了农业部门的生产与出口,减少了农户的收入。
另外,由于工业化政策造成的对农业部门的歧视倾向,使得该部门在与非农业部门相比较时,吸引力不断下降,这导致大批种植园和小农场转产,进入到非农业部门,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年青人也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
马来西亚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不能自给。由于农业收入低、种植稻米的土地撂荒严重,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人所需,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这不仅造成大量外汇流失,政府负担加重,而且还造成粮食依赖外国的局面,不利于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二是粮食生产中过多使用化肥。马来西亚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农业出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低廉,为了扩大收入,只好追求高产。除培育高产品种外,大量使用化肥也是提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化肥的过多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肥力枯竭,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马来西亚在1957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独立之后的马来西亚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排名靠前,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1970年,政府制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将经济增长动力从依赖初级产品转向制造业。1977年,从低收入国家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至40年后的2017年,马来西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10美元,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的高位而未达到高收入国家人均12055美元的下限。
高端技术人力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马来西亚在经济发展初期,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最大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后来又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竞争的冲击,而且随着欧美国家进口需求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小,最终导致马来西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由此进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但却面临着重重困难,比如人才流失严重。教育发展质量较低,使得国内高端技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阻碍了创新能力提升,导致大部分企业始终徘徊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马来西亚有大约150万左右的人口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国外,达到了总人口的5.3%,他们基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高等教育供需失衡,产学严重脱节。在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规模投资高等教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278.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占总人口的16%。但是,2011年却有近230万个高技能职位空缺,由此,出现了高技能人才岗位空缺与大量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并存的尴尬局面。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非常薄弱,研发经费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64%,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投入,获得的专利数量更是远低于同时期的新加坡和韩国。高端技术人才的匮乏、低水平的研发能力无法为马来西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贫富差距过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转型内生动力不足
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来看,在经济发展初期,投资会拉动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随后当经济发展步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明显减弱。紧接着,扩大内需就会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突破口。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动力大致会经历“投资率先升后降,消费率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比如韩国,1970年投资率为25.4%,消费率为94.6%;1990年投资率上升到37.5%,消费率下降到75.4%;2010年投资率下降到29.2%,消费率上升到83.5%。马来西亚在2000—2010年间的消费率大约维持在60%左右的水平,消费率水平偏低,经济增长动力模式未能成功迈入消费主导型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达到0.5左右的水平,远远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严重的贫富分化不仅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加大社会治理成本,而且使得中产阶层难以发展壮大。与高收入群体相比,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增加要远大于收入的增加,其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贫富差距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使马来西亚经济持续增长缺乏充足的内生动力。
过快的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马来西亚在经济发展初期,纷纷推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计划,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极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来西亚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工业化速度。1970年,城市人口比重为33.5%,1990年达到49.8%,比1970年提高了16.3个百分点;2010年,马来西亚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2.2%,比1990年提高了22.4个百分点;2018年,城市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已超过76%,成为东南亚除新加坡、文莱以外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化属于“后发性”城市化,是一种“追赶”性质的现代化,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依赖于经济发展的自然演变,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是一种短期剧变。***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与之相配套的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没有同步跟上,同时也出现了交通、环境、贫困、暴力犯罪等社会治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必依赖于充足的经济资源作保障,这样就形成一种城市化与工业化互相争夺资源的局面,最终结果就是阻碍了本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言:“西方国家200年甚至更长时间发生的事情,在我们这里不到50年的时间里都涌现出来了。在非常紧凑的时间框架里塞入所有这些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秩序混乱和功能失调。”
腐败问题和族群政治文化凸显,不利于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马来西亚从国家独立直至1969年大选之前实行的是民主政体,但在同年的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族国家,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族群,且信仰不同宗教。马来西亚政治文化深受种族文化和族群主义影响,族群主义优先考虑本族群利益诉求,将自身族群利益凌驾于其他族群之上,不利于营造民主团结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阻碍了马来西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临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了进行经济改革的紧迫性,于2010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模式”,提出了三大发展优势、三个阶段目标、四种动力和八项战略改革措施。“新经济模式”的关键是实现经济转型,即产业上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提高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比例;经济结构上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经济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但截至目前,马来西亚并未进行深入的改革,腐败问题依然突出,根深蒂固的族群政治文化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要素投入而非生产率的提高,产业仍集中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技能劳动力依然紧缺。所以,马来西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依然任重而道远。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马来西亚财和.政帕累托效应》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马来西亚财和.政帕累托效应由用户“hundang12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