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政治经济学课件 (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政 治 经 济 学 导 论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社会生产关系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们只有拥有这些物质资料,才能进行科学、文化及其他活动。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二、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在进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表明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
在生产力的构成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也是划分各种经济时期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就是生产关系。三、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首先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但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的总过程。这个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所以社会生产关系又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所形成的关系。这四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
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起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相比之下,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则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表现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甚至会破坏现有的生产力。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关系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能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相比之下,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则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表现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甚至会破坏现有的生产力。
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即在这一阶段上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可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如此重要。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及经济规律体系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通过对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生产关系的考察,阐明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经济规律。所以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所谓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往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
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就不会有经济规律。而自然规律则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生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
三、经济规律的类型及经济规律体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各个社会形态共同存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一规律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挥作用,是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几个社会形态中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形态中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如价值规律。
某一个社会形态中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如剩余价值规律,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才存在并发挥作用。
经济规律体系:
在经济规律体系的特有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唯物辩证法。
科学的抽象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有助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有助于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和策
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识别能力
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有助于学好其他经济学科第一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形式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第三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第四节 价值规律 第一节 商品的价值创造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商品的价值量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首先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论什么社会,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二)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三)商品的价值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是商品的价值。可见,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决定两种商品交换比例的基础。两种不同的商品所以能够相等,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等量的价值。
(四)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内在于商品,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中,才能获得表现。交换价值是价值外在的、具体的形式。 (五)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们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缺少任何一方,也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相互矛盾。矛盾性表现为:二者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生产商品是为了得到价值,要实现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要得到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无论生产者 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得到使用价值,又得到价值,只能得到其中之一。这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性。这个矛盾要得到解决,需要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分别得到实现,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了解决。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包括劳动的目的、对象、手段、操作方法和结果等五个方面。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种类的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如果把它们的各种具体形式抽掉,还原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差别表现在: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在物质上不同的,而抽象劳动则是同质异量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而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却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取决于商品交换是否成功。如果交换不成功,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二者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如果交换成功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二者的矛盾便得到了解决。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马克思在强调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时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其次,依据劳动二重性学说,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再次,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也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不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生产中,也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只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四、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的大小也就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研究商品价值量,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要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4. 所谓简单劳动,是指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每个正常的生产者都能从事的劳动。所谓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生产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是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亦然。2.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
(1)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3)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等);
(4)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 自然条件。第二节 价值形式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二、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在原始社会后期,不同氏族公社之间开始出现了交换活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商品生产,只是把剩余产品偶然用来交换,与这种偶然的直接的物物交换相适应,商品的价值表现也带有偶然性。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叫做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 1只绵羊=2把斧子
二、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交换已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于是,价值的表现也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可以用公式
=80斤谷子
=50尺布
一只绵羊 =2把斧子
=6分黄金
=其他种种商品
三、一般的价值形式 随着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有一种商品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所有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都愿意和它交换,通过它表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从而使物物的直接交换,逐渐发展为通过媒介物的交换。这样,所有的商品已经取得一个统一的一般等价物形式,因此,这种价值形式就称为一般价值形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80斤谷子 =
50尺布 =
2把斧子 = 1只绵羊
6分黄金 =
其他各种商品 =
四、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因而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这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而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到某种商品上时,就成为了货币。于是,一般价值形式过度到了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80斤谷子 =
50尺布 =
2把斧子 = 6分黄金
1只绵羊 =
其他各种商品 =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三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一、商品交换的矛盾
二、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四、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交换的矛盾 商品交换的矛盾是指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同一性表现为,每一种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其对立性表现为在交换过程中,只有先实现了商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矛盾的表现,即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矛盾的解决才能解决商品生产的矛盾。
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货币的流通手段,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换回货币之后,不再购买别的商品,而是将货币保存起来,这时他手中的货币便成为储藏货币,这就是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商品的买卖最初都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赊购赊销延期支付的现象,商品买进后过一定时期再支付欠款,这时货币执行的就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世界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共同表现了货币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其他的职能是由基本职能派生出来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的。从各个职能之间的关系来看,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出现储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不仅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以储藏手段职能为前提的;世界货币的职能则是以前四种职能在国内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货币五种职能的顺序体现着货币职能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的统一。三、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总量平衡政策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由国家预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债务等方面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
(1)国家预算。
(2)财政收入。
(3)财政支出。
(4)国家债务。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1)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4.产业政策。西方国家在调控宏观总量平衡时,一般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从松紧搭配出发,它们可以有四种不同的组合效应:
(1)“双松”政策或扩张性政策。
(2)“双紧”政策或紧缩性政策。
(3)“松紧”搭配政策。
(4)“紧松”搭配政策。
三、国民经济结构协调政策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4.产业政策。四、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调控对外贸易政策
利用外资政策
汇率政策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保障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制化。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政治经济学课件 (2)》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政治经济学课件 (2)由用户“wenfang210”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