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育没有起跑线—人生处处是起点主题征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育没有起跑线—人生处处是起点
近年来,教育界关于“教育需要赢在起跑线上”的争论热度不减,有人捧之,奉为圭臬;有人斥之,称为谬误。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此类的标语频繁出现在各种幼儿园招生宣传手册,中小学辅导机构的书籍、广告上,耳濡目染,孩子的家长们围绕“起跑线”展开的教育竞争也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普遍行为。但是,孩子的教育过程是否真的存在起跑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否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其中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针对这一问题,我完全赞同另外一种观点: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一开始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后面的人生发展。人生的起跑线是对孩子早期教育水平的一种隐喻,起跑线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家长就各自孩子教育所将要达成的质量与水平,互相产生攀比情怀的表现,这一理念背后蕴含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希冀与期望。大部分家长总认为,孩子一旦在人生的起点落后于别人,后面想要出人头地就会越来越难,但从人的长远发展和人生幸福角度来看,以起跑线的输赢来判定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成长是不合理的。我认为教育本身并不存在“起跑线”,起跑线理论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所谓的“教育起跑线”并不具备起跑标志线的任何特征。起跑线这一定义本身普遍应用于体育赛事活动中,它是指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同一条起跑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同一场次的赛跑;第二,每一个赛跑者的赛程必须始终保持一致;第三,跑道必须有明确的起点并且指向共同的终点。如果没有满足三条中的任意一条标准,那么起跑线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讲,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多种形式,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也各有其差别,因此“教育的起跑线”不存在单一的路径,更不会指向共同的终点。另一方面从人的发展来看,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持续性过程,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建立在上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孕育着下一阶段的萌芽。在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既是暂时的终点也是新的起点,这也意味着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永远都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由此看来,教育与体育竞技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差别,如果简单地把起跑线的定义迁移到教育领域,把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过程比作一场有起点和终点的比赛,就混淆了两者各自的概念,这样的迁移是站不住脚的。
早期教育的暂时落后,并不意味着输掉了孩子的未来。例如爱迪生少年时期历经坎坷,八岁才入学开始接受教育,然而入学仅三个月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勒令退学,这可谓是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然而这并不影响爱迪生成为影响巨大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反过来讲,成长早期的辉煌也并非注定未来的成功。再例如中国古代宋朝时期的神童方某某,幼时天资过人,五岁能诗,他的父亲只一味利用方某某发挥天赋作诗赋文,却忽视了对他进行全方面的后天教育,最终使方某某沦落到“泯然众人矣”。因此,教育本身不存在“起跑线”之分,孩子的成长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其次,“教育起跑线”反映了当今人们教育价值观的偏差。主要体现在“抓早抓小”的家庭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闻鸡起舞,笨鸟先飞”的典故,“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俗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言警句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在家庭教育观念上,注重“越早越好”,即少年儿童学习开始越早就越占有优势。在我国这种超前教育现象更为普遍: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实施胎教,孩子两三岁就开始学识字,上了幼儿园还要预先学习小学的课程,进行各种算术技能训练,以及跳舞弹琴等才艺技能的训练…父母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和感悟一步步沉淀而成,我认为后者对孩子人生的影响相比是更为深远持久的。
总而言之,随着终身教育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人的发展不仅限于知识的增长,还在于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如果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所谓的“教育起跑线”上,那么我们最终培养的人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人生处处是起点,起跑线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与“起跑线”上那些点缀相比,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自己的乐趣和感受过程的快乐更重要,因为只有这些在孩子今后的发展中才会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影响,才决定孩子是否真正成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教育没有起跑线—人生处处是起点主题征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教育没有起跑线—人生处处是起点主题征文由用户“jipengCP”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