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3.1物体的内能(正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高龙初级中学教学设计表
课题
13.1物体的内能
授课人
张华
时间
2018年9月24日
课时安排
2
课标要求
了解内能和能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已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物质内部的构成有了认识,同时在八年级的第九章又学习了动能和势能,通过回顾前面所学内容较容易理解本节课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4.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教学难点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阅读法,科学探究法
学习方
法指引
讲解、引导、分析
教学资源及媒体
多媒体(课件)、铁丝、墨水,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
教 学 过 程 (第 1 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2.物体怎样才具有动能和重力势能?
引入: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
分析:暖瓶没有运动,所以不是机械能,暖瓶也没有接电源,也不是电能。那么,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内能
教师讲述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让同学联想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同样通过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推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分别滴入红墨水观察现象。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教师作启发诱导)
师生总结: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学生观察后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
在初步给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得出内能的定义。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过渡到新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升高 总和必定增加,因而这个物体的内能 。
3.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
4.北方冬天的室外,气温很低,手冻得难受,这时人们习惯向手上呵气,这样能使手感到暖和些。而当我们从锅里拿刚出笼的满头,手烫得很难受时,又习惯向手上呵气。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和,而吹气又会解除烫感呢?
5.课程导报
学生汇报
学生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预习
P38 1、2、3、4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3.1物体的内能(正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13.1物体的内能(正本)由用户“wh452388123”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