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形势与政策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从旷日持久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文献来看,由于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科学、不全面,存在大量的争议问题,大多数研究和解释都是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而没有从方法论层面和价值论的背景中去理解和解释。因此,要加深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首先要科学地理解劳动价值论,而要科学地理解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劳动价值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理解劳动价值理论
在马克思之前,劳动价值论已经产生,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中,已经对劳动价值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命题。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举例说:“假如一个人在能够生产一蒲式耳谷物的时间里,将一盎司*_**运来伦敦,那么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这实际上说明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创造的,已经开始用劳动时间来测量商品的价值量,并认为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因此经济学界认为:“配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此后亚当·斯密又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指出“劳动是衡量—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并指出了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二是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依据,科学地阐明了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三是把价值与交换价值进行了科学地区分,揭示了货币的秘密;四是阐明了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形式,把价值与生产价格严格地区别开来。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从劳动价值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真正发现是剩余价值理论,而不是劳动价值理论。
2.以整个价值理论为背景栗理解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的本质是要揭示商品的价值是由谁创造的,并以此为依据来解释商品交换中的价格形成。在价值学说史上,对此问题的解释是沿着三条思路来进行的:第一条思路是从供给方面来寻找商品体中共同的、可通约的价值实体,并把这个价值实体作为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以此来确定各种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这就是劳动价值理论,人们称之为客观价值理论;第二条思路是从需求方面来寻找各种商品中共有的、可通约的价值尺度,这在价值学说史上被称为主观价值论,效用价值理论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即属此类;第三条思路是排斥对商品体中共有的、可通约的价值实体的追寻,仅从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中来解释价值及价格的形成和变动,典型的代表是马歇尔的均衡价值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从价值理论的大背景来看,劳动价值理论回答了千差万别的商品之所以能被交换是因为不同的商品中存在着—种共有的、可通约的元素——价值实体。这个价值实体就是抽象劳动。各种商品之所以能交换就在于这些商品中都凝结了这种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各种不同商品相互交换的基础和原因。同时认为价值与价格不一致,价值是本质,价格是现象。
3.从方法论的层次上来理解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典型的价值一元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试图寻找一种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独立存在的价值实体:劳动,并用劳动来确定商品的价值,用供求来解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理论体系的建立分为两步:“第一步解释商品为什么会有价值,商品交换的内在比率如何确定。第二步用供求关系来解释现实中的价格波动现象。”按照这一思想逻辑,劳动作为价值实体应某某在于每一种商品中,但有些商品并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并不能用其内在的劳动来衡量其价值大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决定,还是由多种要素共同决定。价值分配是指新创造的价值以何种形式来分配,它所解决的是为谁而生产的问题。在这四个重要概念之间,价值形成、价值创造、价值决定是有联系的同—问题,而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有联系的两个问题。而且从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的关系来看,分配理论并不是完全建立在价值创造基础上的,参加价值创造的人一定参与分配,而不参与价值创造的人就不—定不参与分配。我们不能依据是否参与价值创造而确定是否参与分配,也不能根据是否参与了分配而去论证是否参与价值创造。例如,按劳分配理论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所有权以及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而不是要素创造了价值。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形势与政策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形势与政策论文由用户“tumu06k1”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