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识记手册【提纲】》成功,点击此处阅读
首页 →文档下载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识记手册【提纲】

以下为《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识记手册【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九下历史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对象:西班牙和葡萄牙(巴西)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

英雄: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反对西班牙)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英雄:章西女王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一、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向西方学习(方式),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某某。

目标:强某某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间:18世纪初

内容:

领域

举措



政治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军事

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习俗

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性质:地主阶级改革

影响:(积极意义)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以强某某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局限性)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改革)

1、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时间:1861年。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3、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5、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四个要素: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

6、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影响:(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重大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8、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同点:都是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都推动了俄国的社会进步,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同点:改革的性质不同。

第3课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

课程标准: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南北矛盾的加剧

南北经济体制: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主,使用黑奴劳动。(南方在劳动力、原料和市场等方面成为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南北矛盾:关税问题、西部领土问题、奴隶制的废存问题(矛盾焦点)。

矛盾激化:废奴运动。

内战爆发

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导火索: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初期战局: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转折: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影响: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被动的局面。

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的贡献:①领导南北战争。②解放黑人奴隶。③维护国家统一(最重要的贡献)。

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异同点。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德川幕府: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锁国政策: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危机:1853-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

三、明治维新

时间:1868年起。人物:明治天皇目的: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

主要措施: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XX”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XX”,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强调:经济方面体现改革的性质;“改造日本的教育”最具远见,体现创和.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性质:天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意义: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某某,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局限性: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人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①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最显著的成就: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代表成就: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耐用白炽灯泡,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问世,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中另一重大成就。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了交通工具的一场变革。

重要发明:①德国人奥拓制造出煤气内燃机;②德国人戴姆勒发明汽油内燃机;③德国人狄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新交通工具发明:①德国人本茨制造出配有内燃机驱动的汽车;②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③美国人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作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①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②美国人海厄特发明赛璐璐,现代塑料工业诞生;③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造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一战的根本原因。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①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②影响: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大众教育:

①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②表现:法国和德国最早践离国家教育体系;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工业革命促进工业和商业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

三、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课程标准: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家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达尔文:生物学家。观点:进化论。代表著作:《物种起源》。影响: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巴尔扎克:法国伟大的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殴也妮?葛某某》《高某某》。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音乐美术大师

音乐:德国的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响曲》。绘画:荷兰的梵高,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课程标准: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背景:①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②为了夺取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各国矛盾尖锐

目的:欧洲列强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 和 投资场所

形成: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XX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看法:个人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范围:欧洲战场,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体现一战的特点:残酷性和破坏性)

加快战争结束:1917年,美国对德国宣战,参加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潜艇、毒气弹等。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启示:(1)远离战争,珍爱和平。(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点拨提示】

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权力)

二、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概况: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列宁。 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过程:1917年11月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①通过了《和平法令》,②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某某委员会主席,③退出一战。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课标要求: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一、《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地点: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目的(会议的主要内容):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操纵者:法国总理克里孟某某、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中心议题:处置德国。

《凡尔赛条约》内容:①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②莱茵XX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XX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④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⑤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总数;⑥德国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国瓜分(突出分赃性质,也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影响: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方)的关系。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时间:(1921—1922年)

目的: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特别是美、日矛盾。

召开:1921年,中国等9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主导国是美国。

《九国公约》。

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

评价:《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比较两个会议:相同点:目的:都是战后调整列强关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性质:都是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都是大国操纵;都是暂时协调矛盾,又埋下隐患;都损害中国主权。不同点:巴黎和会是战胜国惩治战败国的会议,明显的分赃性质;

华盛顿会议是战胜国之间相互协调的会议,围绕中国问题,具有争霸性质;两会确立秩序的地域不同。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

原因:为了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

时间:1921年 特点: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联系起来。

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意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6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工业化措施: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这种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背景: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手段: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1936年,公布新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课标要求: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的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点。

一、甘地——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时间:1934年 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统治。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新”的含义):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措施:

项目

具体内容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加强对工业的计

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XX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社会福利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影响:积极: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③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点拨提示】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这也是“新"的表现;(2)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3)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和典范,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原因: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局混乱。

建立: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政策:对内独裁,对外侵略,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原因: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②希特勒利用人们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

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措施: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工会;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③屠杀犹太人;④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原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不结盟运动:

目的: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

成立时间:1961年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意义: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多数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中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沙别国内政。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课标要求: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信息时代: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

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普及,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理念,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问题:网络安全。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
  2. 街道办事处殡葬改革表态发言
  3.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4. 上半年纪律检查检察体制改革总结
  5. 俄国的改革九下历史教案
  6.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7. 终结性考试二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开卷)
  8. 军工资质重大调整内容
  9. 近代史书本要点整理
  10. XXXXXXXXXX市关于XXXXXXXXXX的改革规划提纲

以上为《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识记手册【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内容请下载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识记手册【提纲】由用户“KO0P2R”分享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XXXXX猜你喜欢
回顶部 | 首页 | 电脑版 | 举报反馈 更新时间2021-12-19 19:53:47
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fa/c0/160589.html'}ipt>if(location.host!='wap.kao110.com'){location.href='http://wap.kao110.com/html/fa/c0/160589.html'}ipt>